遠在伏羲時代之前,中華先民對“天道”的認知已經達到了相當水平。古人講的“天”,指的就是大自然。上古先民通過觀察日影和天體運動的變化軌跡,產生了太極和河圖等圖形。伏羲時代,又形成了以太極、陰陽、四象和先天八卦等為主要符號的八卦文化。八卦文化,表達了古人對“天道”的認識。
儘管伏羲時代比炎黃時代早得多,但後人把文明源頭定於炎黃而不是伏羲,可見炎帝和黃帝時代的文化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黃帝文化的重要標誌是“黃歷”的制訂。黃帝通過“伶倫造律呂”,用標準十二音階的樂管進行“飛灰候氣”,發現了十二氣的時間規律。但由於“飛灰候氣法”難度極大,中華先哲的大智慧以天象為記載樂律的符號,故稱“天文”。《說文》中稱:“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十二氣為萬古不變的時間單位,故稱“律”。十二氣納入六氣系統稱“六律六呂”,也稱“十二律呂”。古人用十二律呂“以調氣候,以軌星辰”,而不是從天文得出十二氣。
中國的“天文學”不同於西方天體學。人們察天文知時氣。顧炎武《日知錄》記載:“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於是很少再去候氣了。天文興,候氣廢。十二氣的天文表達產生“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的名稱是天象的象形符號,十二氣從地下候氣測得,故稱“地支”。十二地支決定一年的十二氣和十二個月;十二律呂與八方的結合演變為二十四節氣。
以氣樂之律定歷法,故稱“律歷”。“樂律”是中華先民的偉大發現,是人類的大智慧。中華文化崇尚“和”的思想也源於樂律。“樂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大樂與天地同和”。六氣六律成為中華先人建立各種理論和制度的基礎和淵源。《史記》載:“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規則,壹禀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六、五相合,產生六十甲子。以六十甲子為計時符號編成的歷法,是五運六氣歷。
東西方“文明”標準不同,西方文明社會的標準主要看物質生活,中華文明的標準是看對自然界“律”的認知。炎黃完成了對十二律呂的把握,是中華文明時代的開始。“黃歷”即“黃帝之歷”,它確立了中華文明的文化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