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吉爾吉斯的選舉 |
中評社10月12日電(評論員 樂國平)中亞國家吉爾吉斯本年的總統大選由原定的11月提前到本月15日舉行,這是該國各政治派別激烈鬥爭後相妥協更改的日期。吉爾吉斯雖然是“小國寡民”,但該國作為中國西部的鄰居,與中國共享著漫長的、且並不太安定的邊境線,因此吉國的政治走向關乎中國西部的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
不同於中亞其他4個斯坦國的總統威權政體,吉爾吉斯作為中亞的“民主島”有著較為透明的選舉制度。與此同時,該國複雜的黨派和意識形態紛爭一直困擾著這個貧窮小國的前途,甚至不利於地區相關國家的有效合作,例如中-吉-烏鐵路在吉境內的建設遲滯問題。
更令局勢撲朔迷離的是,這是該國在修憲之後的首次總統大選。近年來,亞非拉地區“民主退潮”,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嘗試修憲以擴大自己的權力。然而,吉爾吉斯卻反其道而行之,該國總統阿坦巴耶夫在去年執意修改了憲法以弱化總統權力,轉而賦予議會更大的人事任免權和監督政府的權力,這讓很多政治觀察人士感到驚詫。
但另一方面,新憲法也削弱了司法部門的權力,將法律解釋權和法官任命權賦予了議會和總統。幾個月前,阿坦巴耶夫就利用司法部門逮捕了重要的反對派領導人捷克巴耶夫。因此,吉現政府可謂“軟硬兼施”:一方面修憲放權,一方面也在打擊競爭對手。
吉現政府這種看似自相矛盾的作法實際上有著深謀遠慮。吉爾吉斯的政治版圖可稱得上是“中亞的台灣”,各政黨主要歸屬於南方派與北方派兩大政治陣營,對立嚴重,且南方派勢頭正勁。當前的吉政府是北方人士,但根據民意的測算,南方的政治派系很可能將取得勝利,造成吉爾吉斯的又一次“改朝換代”。因此,北方派擔憂自己未來在野後遭到南方派總統的報復,遂弱化總統、強化議會,以準備在議會中繼續鬥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