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兩位重要的民進黨人的議評,則是偏向於自己思維定勢的理解。只看到表面,而未深究到實質:馬曉光雖然確實是首次不提“九二共識”四個字,但卻有繼續強調“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認知”。而在蔡英文上台後,北京在每逢提到“九二共識”時,都是連同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一道表述的。而現在,在棄用“九二共識”後,仍然強調其核心內涵,不過為了對應,“核心內涵”調改為“核心認知”。
由此可見,林濁水所說,較為表面化;而陳芳明之說,雖然已經較為接近實質內涵,但仍然具有片面性。實際上,馬曉光所要表達的意涵,就是正式拒絕承認以“一中各表”為內涵的“九二共識”,就連己方被台灣政媒兩界形容為“一中不表”的“九二共識”,為了避免誤判,也已棄用,但卻仍然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當然,還要加上“反對“台獨”。但用途有別,後者是全面性的,而前者雖然也是全面性的,但卻特別針對於兩岸兩會談判。
文章說,筆者前日在讀到馬曉光的回應談話時,就曾有此感覺。因而在撰寫昨日的“兩岸觀察”時,就對“九二共識”的來龍去脈,花了一半篇幅,導致受篇幅所限,未能展開來寫,而且也來不及評議蔡英文的“四不”。
實際上,本欄昨日在述評“九二共識”的來龍去脈的,是主要表述了以下幾點:
一、在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及隨後兩會的函電來往而達成相關共識之後,北京就已經反對台灣當局將其表述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堅持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兩會事務性談判時,可以不涉‘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即使如此,在當時尚未有“九二共識”這個概念。
二、“九二共識”這個概念,是在陳水扁當選但尚未就職,卻已經宣佈蔡英文為未來的“陸委會主委”,蘇起在卸任之前,為“框住”蔡英文,而創造的。但北京方面並不接受,並以出版圖書等各種方式,強調香港會談所達成的共識,並非是“一種各表”,而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兩會事務性談判時,可以不涉‘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三、馬英九上台後,大陸方面為促成兩岸談判,雖然不滿意“九二共識”的台方內涵“一種各表”,但仍是借“九二共識”的“外殼”,作為恢復兩岸會談的前提條件。不過,仍然堅持己方“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核心內涵,只是沒有多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