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3日電/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媒體介紹十八大以來種業改革創新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在發布會上表示,近些年來,農業部圍繞建設現代種業、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目標,堅持市場化方向,從深化體制改革、加快科技創新、推進法治建設“三管齊下”,在品種創新、企業發展、供種保障、依法監管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具體做法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種業體制機制活力。種業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創新是現代種業的核心競爭力。針對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首先,農業部推動了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將成果權益更多賦予科研人員,鼓勵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激發科研人員和企業創新的積極性,這項改革試點已擴大到全國122家科研單位。其次,開展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構建了政產學研結合的育種體系,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機收籽粒玉米、高產優質大豆、抗赤黴病及節水小麥、優質抗病蟲水稻品種選育上取得了突破。第三,改革品種管理制度,開通品種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按照綠色發展要求調整審定標準,對29種作物實行品種登記。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新品種選育推廣,2016年中國新品種權申請量2523件,比五年前翻了一番,位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成員第一。目前,中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到95%,國產品種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
二、堅持以種子企業為主體,大力扶持優勢企業發展。企業強,種業強。國務院8號文件確立了企業在種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國辦109號文件要求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近年來,農業部圍繞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多措並舉,推動優勢企業發展。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利用財政稅收、金融資本等扶持政策,鼓勵優勢企業兼並重組,整合資源,推動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支持骨幹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二是支持企業自主創新。通過簡政放權、保護知識產權等措施,讓企業有更大的自主權,引導企業增加科研投入,深化科企合作,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三是營造市場發展環境。加強市場監管,依法打擊和取締違法違規企業,規範市場秩序,開展信用企業評價。通過這些措施,企業“多小散”明顯改善。2016年,全國持證企業4316家,比五年前減少一半;國內上市種子企業50多家,總市值超千億元;前50強年研發投入約占銷售收入7.4%,較五年前提高3個百分點。目前,企業申請知識產權品種和審定品種均超各自總量的50%,逐步發展為育種創新的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