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發現2千多年前“地下室” 有望還原東漢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7-11-01 11:15:46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2016年2月26日敲下第一把洛陽鏟為起點,在通州區潞城鎮,千餘座戰國至清代的墓葬陸續面世,西漢路縣故城遺址面貌逐漸清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文物保護工作不斷取得進展。

  近日,在路縣故城遺址西邊,考古人員又有重大發現:40餘口漢代水井出土,2000多年前的“地下室”有望證明東漢時期北方居民的居住特征。

  發現40座水井 多屬漢代時期

  2016年年初,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辦公室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擔負起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文物保護工作。

  今年,考古人員在故城發掘過程中,發現40餘口水井,絕大部分屬於漢代時期。遺址考古負責人孫猛介紹,這些井有方形、有圓形,有用磚砌的,也有用木板貼在內壁的,一來是支撐作用,二來是為了防止流失,還有過濾井底沙子土層的作用。水井大小規模也有所不同,比較大的一口水井,直徑兩米多,深達7米,據推測至少可供近百人使用。

  據考古工作人員初步判斷,除了生活使用,如此密集排列的水井,很可能跟當時這一帶手工業生產有關聯。具體生產什麼,還有待考古人員進一步研究。

  半地穴居室還原漢代路縣生活

  在這座約35萬平方米的古城中,漢代人如何生活,引起考古人員的興趣。

  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深入,答案逐漸清晰。一處探方內,幾口大缸已經能看出模樣,此外還有一個個不規則的土坑。孫猛說,這裡就是漢代人的房屋,而且是一個半地穴式的房址。

  “半地穴就是從當時原地表向下挖,挖出一個規則的坑,再在上邊砌墻立柱,人居住在裡邊,有一半是地面以下。”孫猛解釋。

  據此前考古文獻記載,半地穴式建築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最早出現在半坡遺址。這種建築有利於防寒保暖,還能抵禦野獸侵襲。文獻還表明,在北方地區,西漢時多為半地穴建築,東漢也有一些沿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