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治污?創新生態治理模式。山東提出“治用保”策略,各環節深度挖潛。“治”就是採取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等全過程污染防治;“用”就是再生水循環利用,全省年再生水利用量達8億噸,相當於8個大型水庫的水量;“保”就是生態保護和修復,構建沿河沿湖大生態帶。
南四湖通過退耕還濕、退漁還湖,人工濕地達到23萬畝,日淨水能力50萬噸。省南水北調建管局副局長羅輝說,濕地就像天然污水處理廠,企業達標排放的尾水,再經過濕地淨化,污染物含量再削減一半,入湖水質達到Ⅲ類要求。
洪澤湖,75萬畝濕地綠意盎然,珍稀鳥類翩翩起舞。李鬆柏說:“漁民進一尺,濕地退一步,過度養殖曾一度危及生態。多年退圩還湖、生態修復,才換來今天的人水和諧局面。”
探索生態補償機制。2010年起,江蘇省在南水北調沿線實施區域補償,“污染者付費,損害者補償”,補償資金專項用於水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和水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政府市場兩手發力,山東探索以電養水、排污收費,引入了第三方治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獲得最大效益。
機制保障,東線治污從工程治理轉向綜合治理,發揮出更大效益。2013年南四湖湖底幹裂,瀕臨危機,關鍵時刻,東線泵站開足馬力,長江水飛奔800裡,讓久旱的湖泊再現生機。應對2009年蘇北旱情,從江都到旱區,抗旱調水53億立方米,水量超過一個洪澤湖,4500多萬畝農田有了灌溉保證。
治污看理念:主動轉型,綠色發展入人心
東線治污,會不會影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