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保護生產力。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強勁的綠色引擎,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雙贏。
以水定城,加快轉型。老工業基地徐州,5年來,對1800餘家企業開展環保信用評價,對“黑色”企業差別水價,產業結構由重變輕,層次由低變高,打響“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金名片。煤城濟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先進製造業超過煤電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比重達33%以上。
高門檻沒有“卡”死企業。經歷陣痛,山東造紙業實現綠色轉身,企業數量減少65%,產能卻是原來的3.5倍,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泉林紙業公司,不僅拿下了180多項國內國際專利,還把草漿造紙變成了高科技產業,依靠先進的減排技術,在美國建起了分廠。
壯士斷腕,騰出環境容量,換來發展空間。沿線各地搶抓機遇,率先轉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初步統計,沿線經濟增長年均增速14.02%,工業增加值年均20.5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質變好了,微山湖邊的崔修寶吃起了生態飯。“現在什麼魚都有,開個漁家樂,每天都能賺一兩百元。”他說,周邊村子的村民搞起生態種養、生態旅遊,年人均收入兩萬元以上。
“南水北調不只調來了水,更盤活了區域水資源。”羅輝說,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匯到一起,在齊魯大地編出“T”形大水網,實現了水資源優化配置,把原來長期的生態欠賬補上,把占用的農業用水還回去,逐步恢復區域水生態。在濟平幹渠,通過水資源調度,讓污水橫流的小清河碧波重現,濟南河邊居民感嘆:“小黑河終於變回了小清河!”
南水北調東線,不僅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的輸水線,也成了踐行生態文明的發展線。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