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以寬廣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兩岸關係的發展 |
中評社╱題:兩岸融合發展的挑戰與建議 作者:張百達(台灣),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
前言
今(2017)年是兩岸開放交流30週年,更是值得回顧歷史與展望未來的一年。儘管我們無法預見未來30年後的兩岸關係,一如當年我們難以預見過去這30年來雙方所共同經歷的兩岸關係發展道路與今日整體面貌。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兩岸之間能夠建設性管控分歧,共同展現善意與智慧,更好、更全面地推動兩岸正向交流與互動,或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能夠獲得更好推動與落實,進一步深化兩岸相互理解,擴展雙方合作空間,相信將為今後處理歷史留給兩岸更為艱難的政治課題營造更好的氛圍,創造更好的條件。
習近平對台思想與兩岸經社融合發展
過去一年,“習近平對台思想”已歷經兩岸許多專家學者闡述與分析;其中,更涉及有關“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乃至“心靈契合”等對台工作目標如何具體推動落實,以及如何爭取更多民眾認同等重要課題。而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似已成為當前應對上述要求的主要思路。
今年1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的中央對台工作會議,除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紮實做好對台各項工作”外,還提及要“持續推進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擴大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年的參與度和獲益面。研究出台便利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積極支持台商台企在大陸更好發展,依法維護台胞權益”。
此外,今年3月兩會期間,不論是政協主席俞正聲參加台灣代表團審議或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及促進或持續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此一重要內容,並將其列為今後對台重點工作任務。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726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到:“我們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新的偉大鬥爭中贏得勝利,就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
因此,即使面對去年台灣再次出現政黨輪替,以習近平主席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僅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與戰略自信,並未盲從或屈服於某些躁進人士所鼓吹的“武統論”;反而是在既有對台方針政策基礎上,展現突出的戰略調適與頂層設計能力,並藉由不斷實踐與反思過程中,持續推動大陸對台工作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並提出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核心的對台工作新思路,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指導與政治實踐意涵。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從以往兩岸交流比較偏重的“經貿層面”往“社會層面”方向擴延,強調“(青年)一代(基層)一線”的參與面及獲益感,不論是就所涉領域或對象而言,其涵蓋範圍更為全面周延,更是北京現階段對台政策的進一步跨越與提升,預估今年中共十九大召開之後應會延續與深化。
姑且不論現階段台灣民眾對未來更長遠的兩岸關係看法為何,相較於目前陷入緊張對峙乃至戰爭邊緣的朝鮮半島與美朝關係,北京當局選擇以推動兩岸經社融合發展作為現階段對台政策主軸,不僅有利於大陸爭取戰略發展機遇期,有利於維護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與兩岸雙方的共同安全與利益,也有為未來兩岸處理高階政治議題創造氛圍與條件的內在要求。
影響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挑戰因素
然而,不論是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夯實兩岸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基礎,或強化對兩岸關係的下層建築的建構,即使北京當局擁有具主導優勢的政治能量與政策工具,並已(在對岸)針對台籍人士提出許多具相當誘因的政策方案,然而,這些方案措施最終能否有效落實,並相當程度反饋到北京所期待之今後乃至更為長遠的兩岸關係發展,卻並不完全取決於大陸單一政策或單方努力,還取決於其整體對台政策橫縱各方能否相互協調保持一致,取決於台灣方面的相應作為,以及雙方如何共同應對各種不利於兩岸整體環境形塑的內外因素與挑戰。
“兩岸之間無小事”,尤其,兩岸關係的發展乃涉及政經軍心,甚至牽動亞太地緣戰略態勢等各種不同層面的龐大系統性工程,必須要有全方位的戰略思維以及整體配套,否則很容易出現事倍功半或相互抵消的情況。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觀察與思考:
一、當前兩岸官方互動僵局所衍生的問題
由於去年北京當局對蔡英文520就職演說給予“未完成的答卷”評價,以致兩岸陸委會與國台辦、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官方、半官方性質交流陷於停滯局面,也連帶波及陸客、陸生等一般民間交流。
甚者,隨著兩岸綜合實力對比不斷發生深刻變化,相較於本世紀初北京當局曾經提出“歡迎廣大民進黨員到大陸訪問”、“鐵桿泛綠也要接觸”,以及推動綠營執政縣市首長率團登陸交流所展現的戰略主動與自信,如今除了出現“藍綠一刀切”的差別政策外(同時“處罰”了綠營執政縣市的泛藍支持者),甚至連具代表性的二軌對話渠道也受影響,不免令人感到相當遺憾。
如果情況僅是如此,局面或許還處可控範圍。但由於相關交流中斷,不僅容易導致誤判風險及分歧擴大化,從而加劇彼此猜疑與互不信任,使得雙方所試圖建立的信任基礎更形艱難;即便雙方確實也都曾經付出某些善意及努力,但因互信不足或其他事件波折,導致難以積累匯聚成為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正能量。
兩岸僵局若不能儘早化解,或使相關局面始終能夠維持相對可控的程度,一旦兩岸關係出現不斷下墜或失控情況,除將影響大陸戰略發展機遇與台海情勢的穩定、激化兩岸民間社會不必要的對抗情緒,也將對北京當局刻正致力推動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更不符合兩岸雙方的共同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