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9日電/網評:中國將走向霸權主義的論調可以休矣
來源:中國網 作者:王傳寶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不久前,剛剛落幕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近300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齊聚北京,共商合作大計,充分體現了大家對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的關心,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秉承和平發展理念、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中國的魅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更不會要求別國‘複制’中國的做法”,充分表明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性思維和責任精神。
在這次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推進全球夥伴關係建設,主動參與國際熱點難點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今天的世界,正經歷“400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國的迅速發展,讓一些自許制度優越的西方大國,很不適應,也變得很不自信了。在“修昔底德陷阱”思維慣性的左右下,對中國還是習慣性地帶著有色眼鏡來打量。因此一些西方國家也條件反射似地,將“霸權”的標簽,拼命往中國臉上貼。“中國崩潰論”在中國這些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早已破產。與此同時,“強國必霸”的論調也就不時響起。這不過是一些正在走向衰落的一些西方大國的焦慮心態的折射,不過是一個新瓶裝著“中國威脅論”的舊酒而已,並不新鮮。
霸權主義是指某些國家借助本國強大的實力踐踏或威脅他國主權,強制他國接受本國政治體制、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或意識形態等,企圖支配和控制所在地區甚至整個世界。改革開放近40年的中國外交史證明,中國從來就不是推行意識形態輸出或海外擴張的國家,尊重各國自主發展道路一直是中國遵循的一項處理外交關係的基本原則。並且,作為曾經被他國侵略過的國家,中國一直對於侵略別國、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等霸權主義行徑持明確的反對態度。中國文化推崇“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已所不欲,不施於人”,中國沒有霸權的基因和動因。中國是和平發展理念的受益者,在世界上一片唱衰聲中,堅定地走出了一條自我發展的道路,也完全有信心走出一條規避“修昔底德”陷阱的全新的和平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以來,中國已成為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政治、經濟、金融、安全等體系中的重要成員,成為普遍認可的國際法和國際規則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維護者。主張在爭端解決前“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與有關各方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發展大局。中國倡導構建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以及“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共同構成日臻完善的中國周邊外交理論體系,致力於與周邊國家打造命運共同體。
當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之際,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走向現代化路徑的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堅持正確義利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選擇視角和探索路徑。正如一位一位法國東方問題專家所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次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地應對跨區域問題,慷慨地與全人類分享發展經驗,審慎地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