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報顯示,2016年莎普愛思滴眼液的營業收入達到7.54億元,營業成本僅為4078萬元,毛利率高達94.59%。 |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網評:莎普愛思事件 切莫患上“白內障”
來源:紅網 作者:劉浩田
12月2日,一篇名為《一年賣出7.5億的洗腦神藥,請放過中國老人》的文章,經“丁香醫生”發布後,引發熱議。文章列舉國內多位眼科醫生說法和權威文獻資料,質疑莎普愛思滴眼液通過廣告營銷,誤導患者,延誤治療。其實,早在2014年浙江莎普愛思藥業通過證監會上市審核之際,《經濟參考報》即報道稱,浙江莎普愛思藥業多次因產品質量問題、違規發布廣告成為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黑榜”的常客。而2011年在廣東、2012年在長沙等地,食藥監部門皆曾責令發布該商品廣告的企業立即進行整改。
啼笑皆非的是,今日,莎普愛思經歷6年滲透,已經成為不少老人“重見光明”首選的希望。為何虛假廣告、誇大廣告才被曝光?為何受災者又是老人?恐怕,莎普愛思非但沒能治好白內障,反而是折射出公眾患上的廣告“白內障”程度非淺。在“白內障”的眼翳下,我們忽視了廣而告之背後是龐大的商業運營網絡,無視那神奇功效之下是完整的魚肉分割系統。而老人,在疾痛纏身、子女離身的境況內,再次成為羔羊。
顯然,莎普愛思等以藥品、保健品之名套住老人,是套住了老人尋求健康最樸素的心理。同樣,“藥物直達病灶會有點痛”的廣告語直達的並不是眼疾之病灶,而是老人脫離疾病、長壽康寧的心理防線。為了延年益壽、遠離疾病,在金錢上“痛”一點又有何不可?一切相對於健康的身外之物,都會讓位,是人之常情。當病魔已經將人擊潰,一個柔軟的社會個體,又豈能眼觀六路識破廣告之假、藥品之偽?
因此,莎普愛思事件應該令公眾反思,老人一次又一次成為牟利對象,且屢試不爽、屢禁不止,是不是連我們自身也患上了“白內障”?一方面,我們不能預見虛假廣告居然可以直擊目標群體,在食藥監部門多次勒令其下架、廣告停播後,依舊我行我素、受眾甚廣。我們是不是掛一漏萬,忽視了老人群體其實並沒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理念,去抵抗虛假醫藥品及其廣告呢?另一方面,我們盲目推崇廣告效益,對廣告內容和實際功用似乎知之甚少,乃至放任自流。我們是不是沒有目光如炬地把握食藥品生產安全第一、宣傳第二,創新研發為先,推廣營銷為次的核心要義呢?
可以看到,莎普愛思公司自2014年上市之後,每年的廣告費用都不低於2億元,且逐年走高,但其科研創新投入不及廣告的十分之一。莎普愛思廣告中,其主治的“早期老年性”比“白內障”三個字隱秘不少,出現時長僅1秒左右,而且沒有同時出現在廣告音頻里。假若是真心讓白內障患者了解藥品,如此操作,無異於避重就輕、自相矛盾。企業再來自稱“讓患者擁有明亮眼睛,重拾昔日光明”,可信度只怕微乎其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