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8日電/網評:增進互信是中印關係的當務之急
來源:中國網 作者:龍興春 西華師範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中國外長王毅在新德里參加中印俄三邊外長會晤,這是洞朗事件後到訪印度的中國最高級別官員。期間,王毅與印度外長斯瓦拉吉舉行了雙邊會談,會見了印度總統科溫德和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王毅表示,中印關係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兩國之間最重要的還是要真正培育起相互信任。斯瓦拉吉和多瓦爾都承認“兩國共識遠大於分歧”,印方願與中方一道不斷增進戰略互信。
“互信”一詞道出了困擾中印關係眾多問題的症結。長期以來,印度對中國的戰略疑慮較多,經常有政府高官公開聲稱中國是頭號威脅,還擔心中國要用武力收回爭議領土,甚至懷疑中國暗中支持其東北的分離武裝。中國在緬甸、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等地建設港口,被描繪為包圍印度的“珍珠鏈戰略”。
印度雖然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承諾不允許在印度土地上進行反華活動,但實事上印度一直在向中國打西藏牌,特別是莫迪總理就職儀式邀請了“藏獨”組織頭目參加,地方政府和一些會社組織一直有支持藏獨組織的行為,中國也是心知肚明。加上兩國本來就存在的大面積領土爭端,導致中印在政治和安全上嚴重缺乏戰略互信。洞朗對峙進一步惡化了中印兩國的本來就薄弱互信,特別是中國對印度的信任。出於友好和增進互信,中國政府在動工修路前兩次知會印方,印方沒有回應,在中方開始修路後印軍直接越界進來。印方視中國為敵的態度引起了中國民眾和輿論的關注,讓中國社會對印度的不信任感空前上升。
正如王毅外長指出“有了互信,具體問題就有望在互諒互讓基礎上予以解決,缺乏互信,個別問題就會不斷發酵溢出,侵蝕雙邊關係大局”。洞朗事件就是最鮮活的案例,因為中國沒有軍事進攻印度的意圖,不存在切斷西裡古裡走廊這個“雞脖子”的問題,而印度就是認為中國有這樣的意圖,如果雙方有較高的互信,洞朗對峙就不會發生。
最近的印度的無人機在中印邊界錫金段飛進中國領空並墜毀,如果是兩個互信信任的國家,可能不會進行這樣的抵境偵察,就算無人機因故障越境也不是問題,雙方私下就處理了,根本不會公開,更不會表達不滿。如果互不信任,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缺乏互信,還制約中印經濟合作。由於印度視中國為威脅,對中國企業在印度投資設置了專門的國家安全審查程序,購買中國大型設備時也要加入國安安全評估,這增加了中國企業投資印度的不確定性,也不利於印度的經濟發展。印度還對中國人入境的簽證嚴加控制和審查,造成中方企業管理人員不能及時到位,很多正常的學術交流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導致很多中國人對印度產生反感情緒。
但中印是搬不走的鄰居,如何才能“真正培育起相互信任”,不讓個別分歧阻礙多數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