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3日電/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踏入這些國外名校,以後才會在全球競爭中具有優勢,未來就會一片光明。
每年12月中下旬,是美國大學發放ED offer(Early Decision具有約束力的提前錄取)的密集期。美國名校尤其是“常春藤名校”offer的發放,往往會成為中國家長最為關注的焦點。不過,數據卻顯示,“藤校”每年在中國錄取的學生就200人左右,僅占申請美國大學本科的中國學生總量的千分之二,但對這些學生的報道卻至少占到總量的一半以上。
為什麼中國的家長和媒體都這麼關注“藤校”?大家的“藤校情結”為何如此強烈?
其實,再多的問號,最終都不過是一個問題,即我們這些家長有“藤校情結”。再揮揮衣裳,也帶不走這個情結。一些媒體如此舍得花費人力物力報道這千分之二的“藤校錄取生”,是因為剩下的998個家長基本上都關注這個問題。就像每年高考結束,媒體上滿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錄取新聞一樣,其中的道理並無二致。家長的“藤校情結”,表面上看是“名校情結”的外國版,但根子裡是“狀元情結”的外國版。
為什麼這麼講?
在國內高考中,每年北大、清華錄取幾千名學生,但是,大家關注的是兩所高校瓜分了多少“狀元”,孰多孰少,被津津樂道。在國外高校錄取中,這些大學每年錄取中國學生數量以萬人計,但是,大家關注的是“藤校”錄取了多少。
當然,由於國外大學沒有“狀元”一說,所以,“藤校生”就成了國外大學錄取版的“狀元”。既然大家的“狀元情結”未除,滋生“藤校情結”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實事求是地講,中國家長的“狀元情結”強烈程度在降低。原因有很多,簡單講,有兩個最重要:一方面,家長的意識在轉變,尤其是中產階層的擴大,很多高知家長的意識變化很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願不再那麼強烈;另一方面,“狀元”不再像從前那樣可以有機會占有巨大權力資源與經濟資源,“狀元”在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中起到的作用在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