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90後”為何會被“佛系文化”吸引
http://www.CRNTT.com   2018-01-24 11:41:31


 
  “佛系文化”透露出的複雜心理
 
  對於“佛系文化”反映的心理主旨,人們可以從“佛系追星”的“行為準則”中略見一斑。有“佛系追星族”總結自己的“行為準則”是:“愛好雲集,不動真情,小秤在心,永遠不平,這個不錯,那個也行……今朝死忠,明日無情,牆頭本命,頭上青青。”

  消極和宿命,無奈和無助,人們從中可以看出,“佛系文化”本身的確具有消極和無奈的一面。但是,如果認為“佛系文化”僅僅於此,又有失偏頗。因為,除了消極和無奈思緒以外,“佛系文化”反映的還有其他心理狀態。

  應該說,這種思想文化與當下社會中存在的焦躁、暴戾、怒對等情緒,不僅不同,而且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經常表現的是不滿和不平,而“佛系青年”則是:不爭不搶、不哭不鬧、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一切隨緣。

  一位專家指出,和時下不少青年流行的亞文化一樣,“佛系”一詞中,“系”意為類型,突出的是“佛”,借鑒的是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指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隨緣”為指導精神的生活方式。

  正因為這樣,“佛系青年”不希望在處理和面對生活、工作中的問題上,花費更多的時間,經常為小事亂發脾氣,於是,採取“佛系”態度,進行自我消解和自我安慰。如果放棄“佛系”中的消極和無奈不論,從心理學上說,這是一些青少年在不斷進行自我教育中,逐漸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還有人直截了當地說,與其說“佛系”是“一部無所謂生活史”,倒不如說“佛系”是“一部放棄抵抗生活史”或者“一部妥協生活史”。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試著看開一切,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自己看不開,事情也依舊解不開;他們自覺放棄抵抗,是因為他們知道,很多事情抵抗了也不會產生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還不如假裝豁達,讓自己好過一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