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相形見絀
相較之下,台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可謂乏善可陳。儘管台“行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宣稱當局以5大旗艦及3大潛力領域強化與東盟國家合作,更借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新南向”政策研究報告發表會,呼籲美方與台加強在“新南向”地區的合作,但“新南向”政策推動1年8個多月來始終未見顯著成效,專門統籌研究的辦公室也幾經波折,蔡辦下設的“新南向辦公室”號稱“階段性目標達成”而遭解散,不得不在“國安會”另起爐灶設立“新南向”政策項目小組。有“監委”質疑,“新南向”戰略目標多次游移,在全球與兩岸互動格局定位不清,不利台灣經貿發展。
台灣清華大學助理教授方天賜認為,蔡英文當局其實自己也很清楚,大陸市場的地位對台灣而言是無可取代的,“新南向”最多只有“分散風險”的功能,而過去台灣對東南亞一直“疏於經營”,想要有政策成果非常難。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李天柒直言,蔡英文經營“新南向”一年多來,基本上連與“新南向”各國的“溝通窗口”都還沒有建立起來。
東南亞不買台灣的賬
不僅如此,就連“新南向”對象國也反應冷淡甚至相當抵觸。《遠見》雜誌近期調查發現,東南亞國家對台灣的“美麗想象”已經退燒,台灣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黃奎博警告,只要兩岸關係不睦,台灣跟東南亞發展進一步關係一定會被阻撓。東森新聞雲報道稱,台當局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但凡與“新南向”有關的計劃都較容易申請到“教育部”經費,島內大學為此紛紛赴東南亞招生。但大馬華文獨立中學近期卻流傳“黑函”,列出到台灣求學的7大弊端,呼籲家長切勿讓孩子到台灣深造。而印度財政部上月更發布公告,宣布對進口太陽能電池及模塊展開全球性的防衛措施調查,台灣被列為重點對象之一,外界認為這也象徵蔡當局的“新南向”政策踢到了貿易保護主義的鐵板。台灣《鏡周刊》則嘲諷,“新南向”政策可以看到的“成果”之一,就是意外吸引許多東南亞籍女子來台賣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