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長期“離線”的非領導崗位的幹部不在少數,“占編不謀事、在編不在崗”已成人人皆知的潛規則。一名縣區紀委書記告訴記者,此前他們立案查處了一批非領導職務的幹部,這些幹部遲到早退成常態,有的人一門心思投入第二職業,安排的會議不開、工作不做;有的人甚至未經組織批准擅自出國旅遊。
“別看他們長期不幹活,但績效工資是我們的好幾倍。”一名基層幹部說,績效工資大多以行政級別標準分配,這些長期“離線”的幹部績效獎比普通職工高不少。不少人覺得不公平,有的人也學著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許多調研員、主任科員長期不在崗,幾乎在“帶薪養老”,獎金還不少,對這種另類“吃空餉”現象,就是管不了,許多人深感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奇葩“官場邏輯”損害基層政治生態
“不幹事”背後存在荒唐“官場邏輯”。一名“退二線”的主任科員說,如果他在單位出現過多,或者在工作領域過多表達自己的意見,很容易被認為是“出風頭”。遇上工作不得力、不到位情況,現任局長不好反駁、不好批評,他在單位反而容易讓現任領導幹部“不自在”。
“這些幹部以前大多都是職能部門的‘一把手’,現在的‘一把手’長期是他們屬下,根本不敢管,縣委、縣政府由於不直接管理,對這類幹部的具體到崗情況沒法實時掌握,因此出現‘單位管不了,上級管不到’的怪象。”一位局長坦言。
同時,“卸下擔子就混日子”的倦怠心態普遍存在。不少“退二線”幹部已年過五旬,且遠離了核心工作崗位,升遷沒有奔頭,因此不想上班時就不到崗,過一天算一天。從前自己很辛苦,如今“享清福”也理所應當。
加強制度管理,消除從嚴治黨盲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