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影戲(來源:網絡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2月21日電(作者 汪毅夫)皮(紙)影戲曾經盛行於台灣。我從台灣文獻裡看到有關皮(紙)影戲的如下記錄:
1.清嘉慶二十四年臘月勒石的台南《普濟殿重修碑記》(1920)記:“禁:大殿前埕,理應潔靜。毋許……及演唱影戲,……”。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臘月初一日為1820年1月26日,故《普濟殿重修碑記》的時間是“1820”;
2.《詩畸》(1893)卷六收羅穀城等人的詩鐘作品《分咏格,發、影戲》凡7聯。《詩畸》是唐景崧在台灣兵備道、台灣布政使任上同友人為“文酒之會”的作品合集;詩鐘則是“似詩非詩,似聯非聯”的一種文體,詩鐘之分咏格要求“題目一雅一俗,不露字面”。羅穀城等人咏“影戲”句為:登場一樣月移花(羅穀城)、上台一紙如燈虎(羅穀城)、古今人物一燈傳(羅穀城)、登台個裡認情郎(羅穀城)、夜劇娥池一現身(施澐舫)、三人對月小排檔(陳翥伯)、一面平看走馬燈(陳翥伯)。以上各句記錄了光源(月光、燈光)、“古今人物”和愛情故事的情節、影像(花、人)、平面展示等皮(紙)影戲的特點;
3.日據台灣初期成書的《安平縣雜記》記:“酬神唱傀儡戲,喜慶、普度唱官音班、四平班、福路班、七子班、掌中班、老戲、影戲、車鼓戲、釆茶唱、藝旦唱等戲”;
4.《台灣日日新報》第2158號(1905年1月13日出版)在《詩話》裡錄有管茶生的《影戲行》,詩雲:“紙幛燈籠光輝邃,有物森立含百媚。鬼耶人耶人真識,疑看艶妝凝翠珠。誰家妖童美豐姿,定從烏衣巷邊至。雙去雙來皆應節,舞袖翩躚輕蝶翅。漢帝招魂恨無言,任郎顧影如有意。妙技暗寫世上情,造物不知指端秘。須臾弄罷寂四囗,乾闥婆城更何地。君不見漢事唐業無蹤跡,人間今古在影戲”。
2018年2月9日記於北京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