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絡公司用大數據“殺熟”
http://www.CRNTT.com   2018-02-28 16:34:36


  中評社北京2月28日電/在剛剛過去的長假,想必不少人選擇以旅遊的方式過春節。出門在外自然少不了要訂票、訂酒店,上網通過各種票務平台解決這些已成為多數人的選擇。海量的消費信息也在購物的同時被記錄下來,你的偏好和習慣在不經意間就可能被他人獲知,這些數據也為某些人提供了“便利”。

  最近,微博網友“廖師傅廖師傅”自述了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據了解,他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過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價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後發現,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去查,還是380元。

  這是普遍現象

  上述微博發出後,瞬間轉發破萬,網友們紛紛吐槽各自“被宰”經歷。“我和同學打車,我們的路線和車型差不多,我要比他們貴五六塊。”“選好機票後取消,再選那個機票,價格立馬上漲,甚至翻倍。”“我的消費比較高,我老公消費比較低,開通不限流量服務的時候,他只要開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須得開通138元的套餐。”……

  “這樣的現象很普遍。”談及現在部分網絡公司利用大數據“殺熟”的行為,北京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楊義先坦言,很多企業難以抗拒價格差的誘惑。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價格歧視,通常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消費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打出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

  2000年,亞馬遜的差別定價就曾引起爭議。那時,一名亞馬遜用戶反映,在他删除了瀏覽器的cookies後,之前瀏覽過的DVD商品售價從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

  消息一出,如潮的譴責聲湧向亞馬遜。後來,亞馬遜CEO貝索斯為此公開道歉,稱這只是向不同顧客展示的差別定價實驗,絕對跟客戶數據沒有關係,一切只是為了測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