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培林研究員(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香港3月22日電/2018年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訪校計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培林研究員等三位學者到訪中大,探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一步加強雙方在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李培林研究員21日早上10點在香港中文大學祖堯堂做題為“消費與中國的新發展階段“的主題演講。
新發展階段的消費不足
中國新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從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依靠國內消費拉動;二是從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智造;三是從經濟改革轉變為包含社會改革在內的全面改革。從各項指標的變動情況來看,自2008年開始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或者說新常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在增長,但GDP的增速在下降。從產業結構來看,GDP中的服務業占比超過一半,並且近年來的增速也是最快的,服務業成為經濟最主要的推動力。從居民收入來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已經高過GDP的增速,其中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接近甚至超過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速。從就業來看,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近年來始終維持在高位,其中服務業勞動人口占比越來越高。從居民消費來看,人均消費構成中,食品和煙酒支出的絕對數額在增長,但相對份額在下降,與此同時教育和文化領域消費支出有較大的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近十年來穩步增加,但消費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63個百分點,下降至59個百分點,低於美國的70%和日本的65%。
消費比例偏低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不是因為沒有資金。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達到年均16.6%,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同時中國居民的存款,也在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16%,同樣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其實人們不消費的原因主要在於社會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問題。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國成就表現為快速的經濟增長,而中國的問題在於收入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