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金庸的“射鵰英雄傳”1957年開始在報紙連載,超過一甲子後,英譯本第一卷“英雄誕生”(A Hero Born)今年2月於英國出版。計劃每年推出一本,“射鵰三部曲”將分12年出版。
金庸是當代最暢銷的華文小說家,然而,金庸小說在西方卻鮮為人知,完整英譯本僅3部,分別為“雪山飛狐”、“鹿鼎記”以及“書劍恩仇錄”。由於“金庸體”半文言半白話,又有許多武功招式,對譯者而言是一大挑戰。
在問世60多年後,“射鵰英雄傳”終於得以在英國出版英譯本,推手是有著瑞典與英國血統的譯者郝玉青(Anna Holmwood)。
32歲的郝玉青在英國長大,在牛津大學研讀歷史與中文,到台灣學習中文時,朋友推薦一定要看金庸,就此迷上。她學成後從事瑞典文和中文的翻譯與出版相關工作,某次她和一名代理商聊到金庸,兩人一致認為應該把金庸引入英國。
郝玉青在倫敦書展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她當時做了一些研究,搜尋越多資料就越覺得,這麼偉大的一位作家竟然沒有英國出版社出版過他的作品,“實在很荒謬”。
如同郝玉青在導言中所說:“許多人都認為,金庸的世界對英語讀者而言太過異國、太中國,不可能翻譯。”但她認為,若不把金庸的作品翻譯出來,才是最大的損失。於是她摘譯後開始尋找感興趣的出版商,最終由麥理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買下版權。
為了在西方世界行銷,郝玉青把金庸比喻為中國版的托爾金(J.R.R. Tolkien),“射鵰三部曲”則是中國版“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她笑說,“這項比喻對某些人而言非常有爭議性”,但她本意並不是要做文學上的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