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湖面波光瀲灩 水質清澈 |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浙江在線訊,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古往今來,這裡的人們不斷探尋著治水之道。
2013年,浙江作為國內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之一,率先感受到環境污染帶來的發展壓力,打出了一套以“治水”為突破口的轉型升級組合拳,並創新推出“河長制”,形成強大的五級聯動機制。
而今,環顧浙江大地,江河容顔蝶變,河川日新月異。據統計數據顯示,浙江省累計消除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5100公里,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斷面。省控斷面Ⅰ~Ⅲ類水質占82.4%,較2013年上升18.6個百分點,國家首次“水十條”考核浙江省名列第一。
水域環境質量的改善為百姓帶來了幸福,與此同時,各地不斷探索出的治水經驗正日趨豐富。
西湖湖底,藏著一個曼妙的“水下王國”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初夏的西湖,山清水秀,游人如織。乘游船溯湖而上,一個鬱鬱葱葱的透明水下世界就此被打開:水中藻荇交橫,魚兒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西湖水域環境的改善,與這些錯落有致的沉水植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處工作人員陳琳告訴記者,在環湖截污、底泥疏浚、引水入湖、湖域西擴等工程措施相繼實施後,西湖的水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但還存在沉水植物匱乏、局部湖區水體更新滯緩、低等藻類異常增殖等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升西湖水質,讓市民更有環境獲得感,自2009年起,相繼實施了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西湖水質改善和水環境生態恢復項目”和“西湖水質提升與生態系統穩態調控項目”。
“這幾年,在茅家埠、浴鵠灣、烏龜潭70萬平方米的湖區裡,陸陸續續種下了菹草、苦草、狐尾藻、金魚藻、黑藻等沉水植物,它們可以吸收湖水中的營養物質,減少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這些水草形態各異,相互搭配,構建出了一個水下生態系統,可供魚蝦栖息、螺絲繁衍,實現生物多樣性。”陳琳向記者介紹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