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77歲的葉瀾自1962年從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畢業留校工作,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持續從事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踐和研究。在此期間,她首創並主持了“新基礎教育”研究與“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建設。
教育改革與教育學理論建設是中國問題,也是世界問題。三十多年來,葉瀾和她的團隊扎根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教育變革實踐,以中國話語、中國思維方式,形成了當代中國教育學的整體原創型態,被認為是對這一世界問題的中國回答。
日前,葉瀾教授的集成之作《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被譯成英文,向世界發行。這本專著以獨特的視角解讀了西方的教育思想,而且有所突破,它表達了對西方教育思想的尊重和理解,同時明確了中國教育思想必須保持獨立,體現中國文化的獨特。
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回歸突破》顛覆了西方對中國教育的刻板印象。中國地方學校在主動創造方面積累了值得西方學習的獨特經驗;與這樣的學校實踐相關的教育思想,同樣顛覆了西方對中國教育研究的刻板印象。
近日,《中國新聞周刊》就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中國教育學派的構建對葉瀾教授進行了專訪。
“以‘成事’替代‘成人’是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基礎教育是全社會都很關注的話題。在這方面,大家的議論和不滿也很多。你認為,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葉瀾: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複雜的思維方式,不能平面地看教育。在我看來,認識基礎教育至少有三個層面。首先是宏觀層面,教育政策、要求和目標的制定;其次是學校,我們稱之為中觀層面,作為教育最基本的“細胞”,在這裡發生著教師和學生之間真實的教育行為;再次是微觀層面,各種教育行為怎樣轉化為學生的發展。社會上議論較多、家長感受較深的主要是第二個層面的問題。但實際上,宏觀層面的問題也不少。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看法,宏觀的教育決策,應該解決宏觀層面的問題,而不是直接去要求其他層面的事情。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的宏觀決策對學校教育實際存在的需要和發展遇到的困難並不是很清楚,往往是把政治、經濟方面的要求簡單地移植過來,規定學校做這樣做那樣,但好心未必辦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