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7日電/網評:共享護士不能走先亂後治老路
來源:東方網 作者:徐建輝
打開手機APP,手動下單,即可呼叫護士到家中提供打針、輸液、換藥等服務。當下,山東、福建等地悄然興起“共享護士”醫療模式,醫療衛生領域搭上“共享經濟”快車,專家呼籲盡早制定相關規範,健全管理制度。
近年來,共享經濟可謂大火特火。共享單車、汽車等共享產品服務層出不窮,很多都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現在,共享經濟方興未艾,“共享健康”又異軍突起。這不,最近這“共享護士”開始逐漸走俏,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可是,眾所周知,護士以前都是在常駐醫院的護理站,只在病房內為住院病人提供服務的。那麼人們不禁想問,現在興起的這種“隨叫隨到、上門服務”的“共享護士”真的靠譜嗎?到底是蹭共享概念熱點的噱頭和炒作,還是確有需求與可行性的又一“互聯網+”創新呢?
一方面,從實際來看,“共享護士”的確大有用武之地。首先,它滿足了許多病因明確、病情穩定、只需簡單護理,或是罹患各種慢性病症、需要定期護理的患者,尤其是那些罹患尤其是臥床不起、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的特殊與個性化護理需求,減少了他們的來回奔波之苦。其次,它有利於醫護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充分挖掘利用。在我國這個人口大國,醫療資源本來就非常緊張,很多只需接受普通護理的病患如果能夠及時出院回家,通過“共享護士”接受護理服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對院內醫療資源的占用和空閑護理力量的浪費,對緩解其他人的“住院難”問題自然也有幫助。再則,正如某醫院護理部主任所稱,它“對護士個人而言,則能實現自我專業價值,提高收入水平”,當然也提高了護士們的獲得感。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共享護士”也與國家大力倡導推進的“家庭醫生”及“互聯網+醫療健康”概念不謀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