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0日電/網評:台灣“泛主權公投”政治陰謀與危害
來源:中國網 作者:劉匡宇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蔡當局下修“公投”門檻僅半年,島內已有大小40多個“公投”提案,其中不乏敏感提案,嚴重挑釁兩岸關係。從“修法”至今的全景觀察,在蔡當局與“獨派”的相互利用和博弈中,“公投門檻”的大幅下降埋下今日“公投”亂象之源,也決定了蔡當局必將身陷“獨派”裹挾而難以自拔。而海量、反覆的“公投”,也將深刻建構島內政治生態、社會意識和民意認同,提升台灣問題的複雜性。
蔡當局與“獨派”的相互利用與裹挾
當前島內“公投”泛濫的局面,是去年蔡當局下修“公投門檻”,開啟“潘多拉魔盒”的必然結果。回溯“修法”過程,整個進程事實上是蔡當局與“獨派”的博弈與合謀,利用這一機制掩護“泛主權公投”或“台獨公投”,為雙方各自的政治利益服務。
蔡英文2014年第三次當選民進黨主席後,為響應“反服貿運動”訴求拋出了“憲改”議題,炒作“公投”,其真實目的是假借社會力量和小黨派為民進黨政策主張服務。
但在蔡當局上台掌權後,“獨派”認為其並未改變“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處理兩岸事務”的政治宣示,“台灣定位”不符合“獨派”思維,所謂“憲制性台獨”是在“打假球”。一時間,蘇巧慧等深綠民意代表接連拋出“兩國論修憲案”,給蔡英文出難題。與此同時,由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的“人民作主教育基金會”打頭陣的“獨派”也在持續對蔡施壓,要求其盡速下修“公投門檻”。林義雄由春到冬,接連發起了多場真真假假的“禁食”表演,“逼迫”蔡英文承諾年內完成“修法”。相對於高敏感性的“憲改”,一個被閹割了“‘修憲’和‘領土變更’”元素的“公投門檻下修”,顯然更能掩飾其“獨意”,不但更容易通過,也在兩岸關係上顯得沒有那麼“暴衝”,同時也能階段性地滿足“獨派”的胃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