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時代新環境下的兩岸經濟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18-08-29 00:20:28


(圖4)資料來源: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圖5)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三)兩岸經濟關係新動向

  中國政府面對新時代新環境,針對自身經濟發展特點,為解決外部的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內部的製造業“大而不強”、內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等問題,2015年分別正式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製造2025”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大舉措,為企業界提供了新的市場動力和歷史機遇。但由於台商的定位既不同於內資企業,也不同於外資企業,上述市場商機和優惠政策不少台商感到“看得見夠不著”。

  如何繼續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是大陸方面一直重視的問題。中共十九大提出,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為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31個部門,於2018年2月28日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俗稱“惠台31條”)。這31條的第1條就是“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將大陸“中國製造2025”的商機向廣大台商完全敞開,在沒有台灣當局配合的情況下單方面擴大開放,為台商的參與鋪平了道路。綜觀前12條針對台商的優惠政策,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將新時代新環境的新政策新機遇完全向台商敞開,這有利於台資企業分享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機遇,有利於兩岸經濟關係進一步向前發展。

  從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狀況看,近年來兩岸貿易與投資又出現了新的增長勢頭,筆者判斷這與當前新時代新環境與兩岸新形勢新政策密切相關,而與國際經濟景氣波動關係不大,從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資料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的增長率表現基本持穩,復蘇力道有限,但是2015年起迄今台商對大陸投資的實際到資額卻持續大幅攀升,2017大陸實際使用台資(含第三地)甚至同比增長30.9%,高達47.3億美元,2017年兩岸貿易額也再創歷史新高,達1993.9億美元,同比增長11.3%,再次轉負為正。

  (圖4)資料來源: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台商對大陸投資在2002年兩岸加入WTO達到2017年以前的歷史峰值後,開始逐年走低,直到2008年承認以“兩岸同屬一中”為內涵的“九二共識”的馬英九上台後,台灣當局鬆綁兩岸經濟政策限制,台商對大陸投資重新進入上升通道,總體上到2012年再次開始下降。

  2012年開始出現台商赴大陸投資衰減的主要原因,除大陸自身經濟轉型原因外,可能與當年台灣當局推出了“加強推動台商返台投資方案(鮭魚返鄉)”政策有直接關係,該政策的6大策略措施包括協助解決人力問題、取得土地資訊、提供設備進口關稅優惠、加強輔導諮詢、加快ECFA後續協議談判、增加政府基金投入以降低台商資金成本。這些政策有助於改善島內投資環境,加之企業界對兩岸ECFA後續協議簽署的樂觀預期,認為兩岸絕大部分商品與服務貿易將會有零關稅或低關稅的前景,不需要直接投資大陸即可搶佔大陸市場。

  然而2014年的台灣“反服貿運動”粉碎了這種樂觀預期,不但已經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無法在台生效,《海峽兩岸貨物貿易協議》與《海峽兩岸爭端解決協議》的簽署也遙遙無期。現實情況下,台商已經不可能期待出現兩岸貿易零關稅的美好前景,為了拓銷大陸市場還得通過直接投資大陸避開關稅劣勢,同時可以更好地融入大陸日益完整和提升的產業鏈。因此,自2015年起,台商對大陸投資重新開始迅速增加,特別是2016年主張疏遠大陸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後,次年更是出現了台商投資大陸有史以來的最高值。

  (圖5)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兩岸貿易在連續兩年下滑之後,2017年也出現兩位數的正增長。從產品結構看,占最大比重的是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部件,占比46%,將近一半,其次是光學、照相、醫療等設備及零部件,占比11%。⑨可見仍然是以中間產品為主要內容,應該與台商在大陸增加投資帶動有關,與大陸經濟的企穩復蘇及樂觀預期有直接關係。

  在上述兩岸經濟環境變動背景的影響下,兩岸投資與貿易出現這種變動趨勢是符合邏輯的,加之大陸出台“惠台31條”將“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商機向廣大台商充分敞開,應該會更有利於兩岸經濟合作的加強,台商投資大陸增加與兩岸貿易額增長的趨勢預計會在2018年繼續延續。

  二、兩岸經濟合作

  當前兩岸制度化協商中斷的情況下推動兩岸經濟合作,重點應該是協助強化兩岸產業對接。可以從大陸產業發展的需求與台灣產業發展的供給兩個層面尋求匹配。需求面指大陸發展戰略中最迫切需要鼓勵哪些產業快速發展並為此提供政策支持。供給面指有哪些台灣產業發展情況較突出,具備與大陸產業對接的潛力與意願。

  (一)官方協商缺位的民間合作

  中國大陸新時代的改革和發展舉措為台商提供了又一次重要的歷史機遇。其中,“中國製造2025”是著眼於中國大陸的內部經濟發展和製造業水準提升,因此對台商的需求和為台商提供的機遇也更多。這些舉措將助力中國再一次實現跨越式發展,真正進入世界製造強國之列,由此必將帶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中高速增長和根本性轉型,這樣的跨越式發展機會在中國經濟完成轉型、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進入發達經濟體之後,不一定還能再有,台資企業如能抓住機遇,可能會再現第一代台商到大陸創業的輝煌壯舉。

  但由於台商與外商不同,兩岸缺乏足夠的制度化協議給予台商所期望的待遇,並且因為民進黨上台後拒絕繼續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制度化協商中斷,因此大陸通過《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俗稱“惠台31條”)向台商進一步釋放商機。從具體內容看,31條惠台措施中有12條措施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筆者將其具體分為市場、用地、稅收、補貼、融資、信用6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是攸關台資企業利益的內容。根據對大陸招商人員的調查,雖然所有台企在規劃投資時都會首先考慮區位因素,但區位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上述6方面政策因素的綜合反映。不同類型的台商對不同領域的政策關注度也不同。一般而言,製造業企業更關注工業用地、稅收補貼等生產成本方面的政策因素,而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更關注市場准入資質等方面的政策因素;握有大量自有資金的中大型企業最為關注的政策依次是:用地、市場、稅收政策,以及產業鏈配套情況,而中小企業在有投資意向初期的關注因素依次是:融資、補貼、用地政策。當然,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實務操作中,以上6個方面並不會清晰界定,比如會以補貼名義變相提供免費用地等。無論如何,對台資企業來說,這些措施都將幫助台資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加快轉型升級,拓展內需市場,獲得更多商機,實現更大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