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網信辦陸續頒布《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文件,完善自媒體管理。與此同時,維權騎士、快版權、版權印等第三方機構的出現,也為網絡版權保護提供了新思路。《2017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顯示,我國網絡版權保護力度空前,網絡版權良好生態正在形成。
但如騰訊在2016年的聲明中所說:“‘貓鼠鬥’的遊戲一定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持續,我們也會繼續加強技術手段,確保平台的真實、公正和公平。”
尊重知識產權、恪守誠信底線,應成為互聯網空間的共識
今年7月,國家版權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四部門聯合啟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18”專項行動。據介紹,此次專項行動將堅決整治自媒體通過洗稿方式抄襲剽竊、篡改删減原創作品的侵權行為,營造良好的網絡版權環境。
“自媒體購買粉絲、刷閱讀量的行為,與網絡商家刷流量、刷好評的行為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屬於虛假商業宣傳,是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禁止的行為。”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劉文傑表示,監管部門應當制定標準明晰的處罰規定,同時結合直接民事責任、責令停止、罰款等處罰,提升造假和侵權成本。
“目前一些平台通過升級技術、浮動比對等手段加強對刷量洗稿等侵權行為的監測,一定程度上壓縮了違規者的生存空間。”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平台方也應對自媒體亂象背後的黑色產業鏈有所關注和警覺,既要精確識別,更要精准打擊,以遏制不良侵權之風。
據微信團隊介紹,用戶申請原創聲明後,系統會自動與數據庫進行智能比對,只有符合平台原創標準時,才能獲得“原創”標記。2017年,微信公眾平台上有近2900萬篇文章使用了這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