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別山區長河村的脫貧“路” 
http://www.CRNTT.com   2018-09-29 12:02:35


  中評社北京9月29日電/“馬上國慶假期了,外地遊客走這條旅遊扶貧大道到我們村,比以前快多了。”坐在自家“後八輪”卡車的駕駛樓裡,村民葉宗發看著參與修建的公路,自豪地告訴記者。

  位於大別山深處的長河村,地處豫皖兩省交界處,是鄉裡最偏遠的一個村。過去因為道路不通、出山困難,村民們守著綠水青山卻吃不飽肚子。“那時候大家有‘兩不敢’,一是不敢走親戚,出去一趟走路大半天;二是不敢留客人,自己都吃不飽,哪有飯菜招待客人。”葉宗發回憶道。

  “鐵衝鄉作為安徽省軍區、六安市軍分區和金寨縣人武部的結對扶貧聯繫點,20世紀90年代,長河村在省軍區各級的幫助下,修通了一條長約5.2公里、連接村裡和鐵衝鄉政府的砂石路。”金寨縣人武部部長黃海祥介紹說,“那時候就想盡快把路修通,讓老百姓進城容易些。”

  葉宗發的父親葉善堂作為當時村裡的民兵排長,帶著他一起參與了路的修建。

  “以前沒有機械,就是靠人力,用洋鍬、大鍬挖,一天還幹不到五平方米。花了大概一年時間,路才修通。”將近30年後,作為當年爆破員的葉善堂,對修路的艱辛依然印象深刻。“最危險的一次,我把引信點著往回跑,不小心滑摔了一跤,差點一頭撞在石頭上,剛起身炸藥就響了。”葉善堂笑著說。

  路通了,長河村兩旁山上的板栗樹也有了市場。山外商販開始騎著三輪車走家串戶,上門收購板栗,村民們肚子裡的油水漸漸多了起來。1995年,葉善堂找親戚借了一萬二千元錢,蓋起了四間磚瓦房。“最多種了30多畝,一年收入能達到五六千塊錢。”葉善堂告訴記者。

  隨著村民與外界聯繫越來越緊密,2006年安徽省軍區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利用8個月時間,炸山修路、投入民兵近萬人次,將砂石路改建為3.5米寬的水泥路,從此山外面的汽車可以一直開進村裡。這條山村公路也被村民親切地稱作“愛民路”。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