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不斷展現大國擔當,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越是在世界經濟面臨困難時刻,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的作用就愈發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形成我國東西南北中各區域與亞、非、歐、拉美等廣袤區域的國家聯動發展的新局面。中國經濟的正面溢出效應和對世界經濟的輻射作用越來越強。
(三)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對一個國家而言,開放如同破繭化蝶,雖會經歷一時陣痛,但將換來新生。這一規律不僅僅適用於中國。美國在20世紀不斷走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一戰、二戰後的大多數時間裡,堅持推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才催生了經濟繁榮與技術飛躍,而選擇以鄰為壑,將國際貿易視為零和博弈,則往往帶來經濟蕭條和收縮。20世紀30年代那場因關稅壁壘的短視之舉而加劇的美國和全球經濟大蕭條,至今仍是美國國內有識之士經常提醒政府不要訴諸貿易保護的經典案例。
正如荷蘭首相呂特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所言,保護主義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但歷史告訴我們,貿易壁壘阻礙的不僅是市場,還有人員和思想,保護主義只會阻礙進步。
的確,當小到牙膏、牙刷,大到汽車、飛機都離不開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協作;當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離不開人才交流、國際合作;當世界從分工協作、互惠共贏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利益和繁榮;當全球必須攜手應對疾病、環境以及未知世界的挑戰時,在開放中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內生需求。
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個國家都應該在更加廣闊的層面考慮自身利益,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為代價。“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習近平主席形象的比喻,道出中國反對保護主義的鮮明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