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被大霧籠罩的小區高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付雲鵬 攝影 |
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電/近日,中國京津冀地區迎來今年入冬後最嚴重的一輪霧霾,1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污染。網民紛紛調侃:“今日立霾”“立霾是中國傳統二十五節氣之一,在立霾節氣當天,宜在家睡覺、上網,忌外出、上班”。
美國《僑報》11月16日載文《北京“立霾” 治理污染不能輕言勝利》,文章說,由於這場霧霾來襲的時間臨近每年11月15日的集中供暖日,外界普遍猜測與供暖有關。生態環境部的官方微博證實,這場霧霾既有“近地面轉為以弱南風為主”等氣象成因,也有“工業和交通領域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位,各類施工量大面廣,揚塵控制仍不到位”以及“城市建成區陸續啓動冬季采暖,農村地區也開始自采暖”的污染排放原因。
近兩年來,中國官方鐵腕治霾,取得了顯著成效。去年,京津冀地區平均霾天數量比前一年減少了18.1天,尤其是去年冬天,藍天常在,讓不少人誤以為治霾已經大功告成,霧霾圍城的日子終成過往。然而,近來的這場霧霾給了大家一針清醒劑:霧霾治理任重道遠,不能輕言勝利,更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在病痛稍有緩解的時候就盲目減藥甚至停藥。
無論是從他國經驗還是治理難度看,治霾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洛杉磯治霾用了50年,倫敦用了60年,而中國的治霾才剛剛起步:2011年,霾、PM2.5等專業名詞才開始進入中國公衆視野,2013年起,北京全面監測大氣中PM2.5濃度并向社會公布,至今不過才幾年時間。而從治理難度看,要想打贏這場戰役,必須徹底改變中國的發展模式,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淘汰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實現燃料的清潔化,提升社會生態文明指數,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整個過程沒有捷徑可走。
當前,中國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在這個當口,一方面必須堅持治污不動搖,不為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開口子,否則得來不易的成果將前功盡棄;一方面,也不能搞一刀切,不分青紅皂白關停企業。之前幾年,中國官方始終對治污采取高壓態勢,一些地方政府出於懶政思維,平時不作為,臨時亂作為,一旦霧霾來襲,就采取“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集中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嚴重幹擾了污染防治攻堅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