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服務當下 傳承文化
從古人習書時的“澄神靜慮、端正己容、秉筆思生” ,到今人以敲擊鍵盤來加速書寫,數字化時代的我們被快節奏的生活所束縛,人們逐漸遠離了大自然和本真的生命狀態。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書法教育,書法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家中,成為屬於大眾的藝術。書法教育的普及,恰逢其時地給人們在勞碌的工作之餘提供美之享受、文化之熏陶。“數字化時代的書法教育,其主要功能不能只是單純地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書法教育完成對心性和人格的塑造。書法教育應致力於民族文化的復興與國民精神的重建,發揮出在人民美育和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作用。”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崔樹強在談到當下的書法教育時曾這樣說。
書法本身所具備的美是多方面的,從點畫到線條,從形式到內容,從筆法到墨法,從情感到神采,都可以窺見書法美的博大精深。中國書法表現的是書法家的審美情趣,古代書論中對“媚”與“醜”“拙”與“巧”“雅”與“俗”的討論無不體現著古人對書法審美的追求。普及書法教育,能讓人們在領悟書法點畫美的同時,感受漢字的審美意境,在完全自由的形式裡,在輕鬆愉悅的審美享受中得到啟迪、受到教化,進而體會“知白守黑,計白當黑,以虛觀實,虛實相生”的人生哲學。
榮格曾說:“一切文化最終都沉澱為人格。文化是集體人格的表現形態。”書法以文字為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體現著中國人的“生命情調”與“文化精神” 。因此,書法教育對於中國人而言,不僅是一種審美的教育,更是一種精神的陶冶、人格的塑造,是一個由美而求真、陶冶性情的過程。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與人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是“中國靈魂特有的園地” ,塑造著中國人的修養、氣質與人格。“對於技術的發展,既無需拒絕它,也不要過分依賴它。孫過庭說‘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無論是傳承書法藝術,還是傳承中國文化,人的‘志’畢竟是第一要義。”鄧寶劍說,“書法教育對於美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不容小覷。書法是最具民族特性的藝術形式,也是把人引入諸多文化領域的門徑。由習書而識文、閱史,乃至啟迪智慧、涵養心性,其價值所在非止一端。”
書法當隨時代。需知,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並不是洪水猛獸,傳統的書法教育也並不是諾亞方舟。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流傳有序地傳承下來,正是借助了歷代先人對於文字的記錄,印刷術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時至今日,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是書法文化發展的可用之器、可乘之機。如何化當下的危機為新時代的機遇,利用好數字化這一“利器” ,取得新的發展,是目前書法教育應思考的首要問題。繼承傳統,振興文化,書法教育仍然任重而道遠。
(來源: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