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中評社 張爽攝) |
中評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張爽)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7日在中國記協第126期新聞茶座上回答中評社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是相適應的,未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將進一步推進。未來中國政治改革的方向有引導政治參與、加強對執政黨的監督、塑造新型政治文化。
在引導政治參與方面,房寧對中評社說,一個國家的工業化以及相應的政治社會的變化是會帶來風險的。因為一些新興社會集團要更多地進行政治的參與,而這種政治的參與可能會和政治體制、既有的利益格局發生衝突,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有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由於新興集團的政治參與,導致社會的重大的衝突,最後導致政治體制的瓦解,甚至是轉型;還有一種就是政治體制和現有的利益格局能夠吸納和平衡這種新興集團的政治參與,這樣就可以保證這個制度比較平穩。”房寧說,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資源禀賦是相對稀缺的,在世界已經形成了一種經濟秩序的情況下,中國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該保持總體上現有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的穩定。
房寧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巨大的新興社會群體主要是三個:第一個是企業階層,企業家;第二個是農民工,勞動階層;第三個是城市的白領,中產階級,我們通俗的稱之為白領。“這三大階層是改革開放以來產生的,將來中國的穩定、發展,在政治上關鍵就取決於對這三大集團的政治參與的有序的納入。”房寧指出,這方面是要做很多工作的。
在加強監督方面,房寧對中評社說,中國共產黨現在是中國的領導核心,這種體制是“三統一”體制,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在我看來,至少在中國實現工業化,在‘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之前,中國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政治中心對社會利益進行協調。”
房寧說,中國的權力是集中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集團手中。但是這個體制也是有問題的,也是有風險的,就是執政黨自身的廉潔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西方講叫忠信政府。
房寧指出,“三統一”體制的一個大的問題就是監督的問題,確保重要經濟、社會、政治權力的機構能夠不變質、不懈怠,能夠始終為中國人民的利益、為中國的現代化而服務。“這一點不是自然而然能夠做到的,要不停頓的、制度化的監督。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做出了努力。”
在新型政治文化的塑造方面,房寧表示,很多西方國家在長期民主政治的浸潤當中形成了很多新的文化,而很多的第三世界並沒有這種情況,所以也導致了很多的問題。“中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也是一個政治進程,也是一個社會進程,也是一個文化的進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民應該學會民主、學會協商,能夠在民主和協商的方法上,來處理客觀上存在的各個階層、各個集團,以及各個群體之間的矛盾和問題。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中國現在所謂的協商民主,這既是一個體制的安排,也是一個政治文化的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