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細節非常好地還原了一個現實主義的空間。但僅僅有細節的真實是不夠的,還要有大格局。”尹鴻認為,《大江大河》做到了,用細節還原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時重視人物情感的挖掘,以此強化情節的推動力。
“抓住時代中一些人物的命運和波折,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高揚夢想和擔當。”在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看來,《大江大河》講述了“小人物的大時代”,是倡導深厚現實主義的重要成果,尤其根植於鄉村大背景,刻畫非常鮮活、生動、真實的人物形象,緊緊抓住觀眾的情感,打動觀眾的內心,讓觀眾與劇情和人物一起走,一起體會。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酈國義引用唐人李白的詩句表達他的觀後感。他認為,《大江大河》最大的成功是主創團隊對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創作道路的信仰、遵循和開拓。“這個團隊的創作理念就是要把一個時代的光影記錄下來,通過普通人的命運來折射我們時代的巨變。他們在創作當中那種實事求是的作風和工匠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2、為奔跑者樹立精神肖像
《大江大河》播出後,在90後甚至00後年輕群體中引發共鳴,觀眾紛紛“催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真正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得到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年輕觀眾的追捧。
“《大江大河》是耐看的。”影評人李星文用“影像創新、敘事回歸”來評價這部作品,認為其標定了國產劇美學的新方向。採用寬屏拍攝,在一定程度上攝入更多信息量,城市的波瀾壯闊、鄉村的美不勝收都得到了體現。“戲劇要想取信於觀眾有賴於環境的共存,技術上的良苦用心,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用製作“加持”劇本,是這支團隊的核心強項。在李星文看來,《大江大河》同時也是深情的,它不是概念化的現實劇,更不是庸俗的情感劇,在社會廣角、人性深度上也有很好的呈現。
“這部劇與90後甚至00後形成了良好的對話關係。”上海大學副教授齊偉認為,這個觀眾群體是作為改革開放的受惠者、承載者而出現的,《大江大河》為他們找尋文化自信提供了關於父輩的故事。同為80後的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趙宜說,他甘願成為這部劇的“自來水”,“《大江大河》最重要的一個創新點在於,它連接起多個代與代之間的共情,借助新媒介的形式進行生產,形成更廣泛意義上的創意融通。”
“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這部劇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追夢者、奮鬥者、奔跑者樹立精神的肖像。奮鬥的精神、追夢的精神、奔跑的精神,是各個時代永遠需要的,由此打通了觀眾年齡的圈層。”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看來,這一點難能可貴。
研討會上,作為改革開放親歷者,上海證券交易所設計者和創建者尉文淵說,《大江大河》讓他在看劇的過程中不斷回顧歷史,“通過文藝作品的方式,能夠使過來人有深刻回憶,也能夠讓下一代明白中國改革開放這段歷史來之不易。我們只有堅持不斷改革,才能使這個國家、民族更加發展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