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管理混亂
儘管對公司收入和利潤方面的影響甚微,但此事背後暴露出同仁堂在產品質量管控以及子公司管理方面的漏洞風險,影響或遠甚於財務之上。
北京市紀委市監委在2月12日發布的通報中直指,同仁堂集團“內部管理混亂,對下屬企業監督管控不力,對控股企業存在的生產經營和質量管理問題失察失責,相關企業質量管控制度虛化不落實,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損失,對‘同仁堂’品牌形象產生惡劣影響”。
“這次出事的蜂蜜產品是代工生產,同仁堂蜂業作為委托方,對受托方的生產加工行為未盡到監管責任。”一位不願具名的中藥行業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同仁堂體系內子公司眾多,層級繁複,部分非全資控股的子公司主要還由原來的企業負責。管理鏈條太長,企業的質量內控體系在一些管控力度較弱的子公司裡很難真正落實到位。”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同仁堂蜂業僅有兩名股東,除握有控股權的同仁堂之外,餘下48.71%股權由自然人張闊海一人持有。從治理結構來看,同仁堂蜂業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均為原同仁堂副總經理張建勛,而負責公司具體經營管理的總經理一職則由張闊海擔任。
時代周報記者還通過梳理發現,與同仁堂蜂業性質相類似的還有同仁堂吉林人參、同仁堂陵川黨參、同仁堂內蒙古中藥材、同仁堂陝西麝業、同仁堂山西醋業等數家子公司,均由同仁堂掌握控股權,而負責經營管理的高管主要來自少數股東方面委派。
而除了瓶裝蜂蜜產品以外,同仁堂的食品酒系列亦採用委托加工模式。2018年度,採用代工的食品酒系列產品收入2096萬元,利潤115萬元。據悉,“蜂蜜門”事件發生後,同仁堂旗下所有委托加工生產均已被叫停。
“公司深刻反思產品委托加工模式,並已停止所有委托加工生產,進行全面徹底排查整頓。”同仁堂公告表示,正在開展全系統的質量大排查和專項整治工作,並對所有下屬合資合作企業現行的管理模式進行全面梳理和評估。
值得玩味的是,經此輿情事件後,北京同仁堂決定引入第三方咨詢機構,開展高質量發展戰略咨詢。目前,該項目已進行公開招標,入選的三個中標候選人分別為德勤企業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捷盟管理有限公司和波士頓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