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擴張之痛
創建於1669年(清朝康熙八年)的同仁堂是我國著名的中藥老字號。憑借這塊享譽中外的金字招牌,北京同仁堂的業務和體量不斷擴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中醫藥王國。
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末,北京同仁堂擁有藥品、保健食品等六大類產品2600餘種,36個生產基地,105條現代化生產線。整個集團系統內共有零售終端2121家(含海外140家),醫療服務終端(中醫醫院、診所)488家,包括海外的80家。
資本運作亦頗有聲色。目前,北京同仁堂在內地及香港已經擁有同仁堂(600085.SH)、同仁堂科技(01666.HK)、同仁堂國藥(03613.HK)三大上市平台。
繁雜的體系之下,內部管理問題由來已久。“在早期較長的時間裡,同仁堂集團內部資源規劃混亂,各家子公司定位不明析,同業競爭較為嚴重。”前述中藥行業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直至2011年,北京同仁堂才啟動旗下子公司的重組整合。以同仁堂股份公司為核心,組建了包括同仁堂股份、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國藥、同仁堂商業投資、同仁堂健康藥業、同仁堂藥材集團在內的六大二級集團,各大板塊的分工方向才相對明析。
事實上,集團擁有豐富的中藥品種資源,產品文號800多個,常年生產的品規超過400種,其中獨家和類獨家的品種接近200個。
而近十幾年來,北京同仁堂一直試圖向多元化轉型,在傳統中藥領域之外,不斷拓寬自己的業務邊界。此次出事的蜂蜜僅是其多元化嘗試的一例。
早在2001年,北京同仁堂就與香港華美集團合資設立麥爾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試水藥妝;2005年,與香港同興集團合資成立同仁堂化妝品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日化藥妝。此後,其不斷依托子公司,切入保健品、茶飲料、食品等大健康消費領域。
有數據顯示,近20年,北京同仁堂共開發新產品679個;其中藥品176個,保健食品92個,食品288個,化妝品123個,後三項合計占新開發產品的74.07%。
近些年來,中藥企業進軍日化、食品,向大健康轉型的案例不在少數。“如果多元化擴張大步邁進,內控管理體系沒有跟上,不但主品牌難以真正發揮帶動效應,屢屢發生的質量和服務問題反而容易自砸招牌。”前述中藥行業人士指出。
儘管打著金字招牌,同仁堂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並未見太大起色,反而因質量問題屢被曝光。近期屢上黑榜的同仁堂亳州中藥材、同仁堂化妝品、同仁堂蜂業等涉事主體多為旗下非核心的控股子公司。
(來源:時代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