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3月13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閉幕。本次政協會議共收到提案5113件,立案3859件。在立案提案中,經濟建設方面提案1484件,占總數的38.46%。
經濟方面提案占到立案提案近4成,這個數字確實不小,但也符合公眾的心理期待。
從這些提案涉及的領域看,無論是減稅降費、促進消費,還是擴大就業、市場誠信;無論是民企融資、國企混改,還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統籌協調“穩投資”等,提案幾乎涵蓋了經濟領域的所有熱點,也關切到民眾的生活與利益。
全國兩會關係到對上一年經濟社會運行的總結,以及對這一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兩會上經濟類議題趨熱,並不令人奇怪。
一方面,與大的改革議題相比,經濟領域的議題更適合這種中短期的政策制定與制度設計。
比如有代表建議給予民企平等發展的條件、公平競爭的環境,強調要切實解決形式上平等,實際上不平等的潛規則問題。又如,有委員建議進一步減稅降費,降低社會交易成本。還有,在促進消費升級方面,有委員提及要發展服務消費,優化服務供給等。
這些議題,都是事關民生的熱門話題。不改變,則直接損害公眾的現實利益。而稍有改變,則會大大增進公民和市場主體的獲得感。
另一方面,經濟類提案立案數量多,也表明各方對未來經濟預期呈向好趨勢。一個國家,民意代表是不是對經濟發展有良好的預期,關鍵在於會不會積極參與其中。兩會上經濟話題熱,也是社會情緒的溫度計。
去年以來,儘管面臨各種叠加的風險與壓力,中國經濟仍實現了穩中有進,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據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披露,這個“穩”,主要體現在經濟指標穩定,就業穩定,脫貧穩定,以及匯率穩、外匯儲備穩等。
在這樣的期許下,政協委員希望制度建設的力度更大一些、市場治理的動作更重一些、改革開放的步伐更快一些,並不令人意外。
當然,並不是說其他方面的提案就不重要。不管哪一方面的提案,都代表了一種沉甸甸的民意,都應該受到重視。
兩會本來就是一個激蕩民意的輿論場,代表委員們帶著民意而來,在會上表達、碰撞,本身就是一種盡職履責。他們的聲音,不僅有關部門能夠聽得見,社會也聽得見。而如果放開視野,則種種表達,又何嘗不是一種自信與信心的呈現。
來源:新京報 作者:塗塗(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