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玩不轉和玩不起,中國鞋企柔性製造之惑
http://www.CRNTT.com   2019-06-06 09:59:49


  中評社北京6月6日電/無塵車間、柔性製造生產線、智能機械手揮舞手臂作業……這些場景令馬來西亞商人李忠耀倍感驚訝。

  第38屆國際鞋業大會日前落下帷幕,李忠耀祖孫三代經營鞋履製造生意,此次特意前來“取經”。

  李忠耀參觀了天創時尚女鞋智能生產線車間,整個車間乾淨有序,工人成了機器的“朋友”。傳統鞋廠滿地散落的皮料、轟鳴的機器、既要兼顧生產又要忙於補料的工人的身影,在這裡都見不到。

  “實在是不可思議,馬來西亞還停留在工人流水線作業階段。”李忠耀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制鞋企業4389家,累計完成銷售收入670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6.6%、15.3%,近年來首次出現下滑。鞋業出口下降的同時,鞋業進口依然逆勢高速增長,眾多國外品牌中國市場成為增長最快的區域。

  數位受訪者都提及,國內傳統供給與新增的消費升級的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進一步凸顯,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代名詞的鞋業正行至十字路口。

  傳統的鞋業與柔性製造的化學反應令中國制鞋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而背後,是鞋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感。

  以柔性製造為代表的自動化革命正成為鞋企應對鞋業新發展周期、不斷適應並發掘和滿足市場需求能力的新舉措。同時,柔性製造改造的高成本、長時間周期、對於勞動力素質的新要求、依托全價值流供應鏈體系支撐等,成為橫亘在亟待智能轉型升級鞋企面前的鴻溝。  走到了消費者面前

  為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稱號的鞋業,一度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代名詞,如今卻成了自動化革命裡那波最“潮”的。

  門店店員只要使用儀器對消費者的足長、足寬、足弓等7 項足部特征進行掃描上傳分析,然後推薦鞋型和鞋碼,消費者可自行選擇不同的款式、面料、跟高,15天左右即可收到鞋子。

  柔性製造的核心理念是C2M。C指消費者,M指製造,它解決了製造企業長期以來無法直面消費者的痛點。更重要的是,C端的數據倒逼M端對生產線做柔性化改造,這是國際品牌夢寐以求的能力,因為這既是市場的需求所在,也是企業實現精益化生產的內在訴求。

  C端的腳型、腿型數據是最具價值的基礎數據。百麗國際、奧康國際、雙馳企業、天創時尚等近兩年已經實現了從傳統的測量腳型數據到利用3D、VR等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轉化的轉型。

  這種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生產模式反過來也促進了公司採購環節的變革。制鞋企業不再停留於自產原材料加外采的模式,而是轉變為核心戰略供應商提供三成左右原材料保障基本運轉,生產部門以需求為導向提前關注所需的輔料並介入採購環節。

  這種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種的生產需求,也倒逼部分企業進行生產線改造。以天創時尚為例,其於2017年完成了4條生產線的柔性化改造。另外,公司還於2018年新建了國內時尚女鞋首條智能生產線,實現了柔性化製造和單件流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工藝水平,個性化定制、智能化規模定制模式正式開啟。

  “自動化生產線自投產至今不到一年時間,整體運作較為順利,效率提升了35%左右。”天創時尚總經理倪兼明表示。

  以鞋履製造中人力資源使用密集的皮料裁剪環節為例,工人只需將整張皮料鋪在平台上,機器就能自動完成皮料的瑕疵識別,並繞開瑕疵處,生成圖像將其傳輸給電腦。另一邊,只需一名工人端坐在電腦前,輸入這張皮革需裁剪的各個鞋碼的數量、尺寸等,電腦就能自動生成裁剪的具體方式。後端的機器在接收到電腦端的裁剪指令後,快速完成鞋履裁剪。工人只需將切割完畢的裁剪樣板撕下來。整個流程前後不足十分鐘,僅需三到五名工人即可完成。

  “這些繁瑣、單調重複的體力環節交由機器來處理提高了效率,解放了人力。”端坐在車間電腦前的天創時尚工人劉明表示,尤其是皮料瑕疵環節,以往需依靠人眼識別,既累又低效。改造完成後,產品品質進一步提高,生產周期也進一步縮短,效率提升明顯。

  柔性製造也改變了機器和工人之間的關係。過去機器和人都不動,現在機器不動,人動。人機協作成為新的風景線。

  “前端面向的是消費者,收集其個性化需求;後端面向的是製造環節,減少人力資源,實現彈性生產。”鞋服行業獨立評論人士馬崗表示,柔性製造作為鞋業精益製造的轉型探索,通過“數據+製造”一方面能更“懂”消費者,另一方面也倒逼企業進行商業模式與業務流程的重構升級。

  十字路口

  鞋企進行數字化驅動產業升級是目前鞋履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冰山一角。

  自2012年國內鞋業開始進行渠道調整,通過大範圍開立線下門店跑馬圈地的運營策略不再具有持續性,以渠道為中心的運營理念逐漸被以產品、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運營理念所取代。

  倪兼明表示,基於用戶需求的多樣性、產業工人的稀缺及成本的上升等因素,要求企業向自動化與柔性化發展。以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廣東省為例,從鞋面到鞋底的成本近年上升了8%~10%,而中小鞋企的利潤率則從8%~10%下降至當前的2%~3%。

  另一個必須直面的現實是,國內鞋業出口節節下滑,但外資品牌在國內市場卻強勢增長。這進一步加劇了國內鞋企的生存困境。

  回顧近年的鞋業進出口數據,2014年成為具有歷史拐點意義的年份。2014年-2018年,國內鞋業年度出口年均下降速度達到4.7%;同期,進口在整體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年均增速為19.3%。2018年,國內鞋業規模以上群體企業數量首次出現下降,對應銷售收入首次出現兩位數下降,利潤率僅與上年持平。這對中國鞋業借助內銷市場新增量提升鞋業競爭力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面對這種外資品牌較本土品牌在國內市場更受歡迎的局面,馬崗分析稱,這並非緣於中系鞋履製造能力不敵國際品牌,主要原因是國內品牌在產品設計能力、品牌影響力方面略弱於國際品牌,而且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

  在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李玉中看來,國內鞋業儼然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鞋類消費市場,內銷市場的新增量有望成為拉動全球鞋業增長的重要引擎。但如果在此過程中,中國鞋業因為新的有效供給能力不足,而被排擠出參與新競爭的過程中,中國鞋業的國際競爭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內外資品牌在本土市場冰火兩重天的表現早已引起了廣州市嘉豪國際皮革有限公司採購經理王億志的注意。他認為,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國內鞋企不能較好滿足消費者對鞋業款式、價格、舒適等細分需求,國內傳統供給與新增的消費升級的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