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veer圖庫) |
光是人體生物鍾最核心的控制因素,人類在地球上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因為光使人清醒,而太空中的晝夜節律與地面不同。飛船在太空飛行,每90 分鍾就能經曆一次日出和日落,最長的黑夜也不過只有37 分鍾。太陽升起時,燦爛的陽光通過航天器的舷窗將整個艙內照得雪亮;太陽落下時,艙內又變得一片黑暗。而且飛船和空間站裡從不關燈,因為大家要輪流睡覺,不睡覺的人需要照明來繼續工作。另外,地面控制人員也要隨時觀察艙內的情況,需要不間斷的照明。
為了保證座艙內的氧氣壓力,航天器內必須不斷地用風扇強制通風,所帶來的噪音也會讓睡覺成為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除此之外航天員們必須要習慣懸在半空中睡覺,他們要讓自己的肌肉足夠放鬆,然後迷迷糊糊地睡去。
在漂浮狀態下睡覺可能會有點困難。許多剛上太空的航天員說,他們在迷迷糊糊睡覺的過程中會被下墜的感覺驚醒。而且,就像在地球上一樣,他們可能會在睡眠中間醒來去上廁所,或者熬夜看窗外,也有航天員說會做夢,甚至是做噩夢,有些人甚至會在太空中打鼾。
宇航員到底應該怎麼睡
所以,科學家們為航天員的睡覺做了精心安排。
首先是科學排班,讓航天員能合理地安排作息,保證睡覺前後的適應。另外,可以在休息區降低光照強度,營造夜間環境。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應該怎麼睡。
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就算帶著被子上天也蓋不住——被子很快就飄走了,除非把被子緊緊地裹在身上。為了給航天員創造類似於在地面睡覺的感覺,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讓航天員躺在床上睡。國際空間站上就有專門用於放置床鋪的臥室,床鋪垂直安放在地板與天花板之間,床上鋪有褥子,褥子上有睡袋,睡袋上還有通氣孔,每個航天員都有獨立睡眠艙位,避免相互影響。有的航天員喜歡像大繭子一樣完全鑽進去,有人喜歡把兩只手放在外面。有人不喜歡睡袋,用帶子把自己捆在艙壁上睡覺。總之,能睡著就行。
睡覺時,航天員一定要將手臂放進睡袋裡,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儀器設備的開關。同時由於在失重的環境中,睡眠中的人會有四肢脫離軀幹的感覺。一名前蘇聯的宇航員就曾在朦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當成向自己漂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
在睡覺之前,航天員需要用一根帶子將自己和睡袋固定在某個地方,否則睡著之後,由於呼吸氣體產生的推力,會將航天員的身體推到空中,在艙內飄來飄去。但也有航天員想享受一下這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有意將固定在艙壁上的睡袋放鬆,只用一條繩子牽著,任其飄動,在睡覺中真正成了“夜遊神”。為了研究太空中的睡眠情況,航天員們會在手腕戴著活動記錄儀,並記錄睡眠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