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2018年6月5日,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鎮,毛坦廠中學的考生乘坐專用大巴前往市裡參加高考,家長與居民夾道歡送。這裡每年考生出發都會有萬人送考,毛坦廠中學也被網友稱為“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來源:中國青年報) |
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2019年中國高考剛剛落幕,作為中國學子實現未來階層躍升的關鍵途徑之一,有關高考公平性的討論熱度年年不減。以高考正式考試為界,前溯階段,公衆最為關注報考公平性問題,集中體現為近年民怨頗大的“高考移民”問題;後續階段,隨著各大高校在各省市的錄取分數綫出爐,錄取公平性問題將得到新一輪聚焦。
美國《僑報》6月11日載文《堵住“跨國”漏洞,維護高考公平》,文章說,對於“跨省高考移民”,公衆并不陌生,5月份曝出的深圳高考移民事件中,涉事學校和學生都受到了應有的處理,及時平息了輿論的火氣。而在近日,大陸知名媒體財新在網站上推出一篇報道《“衡中模式”拓土境外華僑班 高考移民產業鏈延伸》,再次引起輿論對高考移民尤其是“跨國高考移民”這一“神操作”的關注和批判。
該文披露,大陸知名中學、河北衡水一中已在馬來西亞開設分校一年,設國際班和華僑班。華僑班除了招收港澳台學生外,還招收擁有馬來西亞第二家園(馬來西亞鼓勵外國人前去旅游居留的商業項目)身份的學生,不少移民機構將其中的聯考資格作為賣點。
華僑生聯考,是中國官方單獨為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學生設計的“專門高考”,考試時間安排在5月份,中國國內大多數重點院校都參與相關招生。一個以高考作為目標進行備戰的學生,如去參加華僑生聯考,其得到高分、被好學校錄取的幾率會大增。因此,早在十多年前,華僑生聯考就開始被一些家長視為花錢為孩子買逆襲的捷徑,被中介視為鑽空子牟利的搖錢樹。
不可否認,經過一系列運作包裝而成的“偽華僑生”,有的幸運地混過審查、上了好大學。但隨著這些年“跨國高考移民”“偽華僑生”議題越來越成為一個公共話題,官方機構對華僑生聯考報告資格進行收緊、規範,中介和家長投機取巧的空間越來越窄。
制度層面,根據2018年11月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學生簡章”,中國從2019年起對華僑生資格作新的調整,總趨勢就是從緊、從嚴、從細,從政策依據上最大程度上堵住花錢買個外國身份、再在該國逗留一段時間就能搖身變為華僑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