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高福利不是靈丹妙藥
http://www.CRNTT.com   2019-06-19 08:46:23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小到一家企業,大到一個國家,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福利制度至關重要。多年來,一些高福利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一度吸引了世人向往的目光,不少人更是將免費教育、免費醫療等“高福利”與“高幸福感”畫上等號。然而,高福利政策所造成的消極影響,也招致了越來越多的批評。從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看,高福利並不是一劑靈丹妙藥,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任何稀缺資源,只要免費就必然存在浪費,形成經濟學上的“公用品悲劇”。適宜的福利制度,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既不能滯後,也不能過分超前。對於公眾來說,不斷增長的福利水平往往會激發超越發展階段的過高預期,產生更多的依賴心理。

  以人們普遍關心的醫療、教育問題為例,今年國家決定對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病種數量擴圍,增加到25種疾病,極大減輕了困難群體的醫療負擔,但也有人希望大病救治能一下子覆蓋所有病種;這些年異地高考在許多省份破冰,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暢通了高考渠道,圓了他們的大學夢,但也有人期待所有城市能夠一夜之間全部放開。這些想法雖然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對於民生改善來說,期待“一口吃成胖子”並不現實。這是因為,公共福利一旦超越社會發展階段,就可能成為一種負擔,拖累經濟發展。一旦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社會保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難以為繼,最終很可能變為“福利泡沫”。

  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既需要良好制度設計提供保障,也離不開個人努力奮鬥。如果一味寄希望於高福利,不僅難以實現美好願望,還有可能消解奮鬥精神。一些國家跌入“高福利陷阱”的教訓一再表明,在就業領域,過高的福利和失業保險可能降低求職者尋找工作的動力和意願,使許多具有勞動能力、本來可以就業的人不積極就業,甚至選擇“主動失業”,滋生“福利懶漢”;在養老領域,會造成許多年輕人認為養老的責任主體在國家,因而個人不必承擔家庭關懷和家庭責任,導致自我積累的能力弱化等,從而引發一系列倫理和社會道德問題。

  在分析中國過去取得的成功經驗時,有一些國外學者把中國經濟奇跡總結為“勤勞革命”,認為正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構築了中國巨大發展成就的精神底色。今天,社會轉型更加劇烈,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奮鬥與拼搏仍將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個人成長的階梯。

  近年來,我國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從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出發,不斷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保障覆蓋範圍持續擴大,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極大增加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為每個人的奮力一躍提供了有力支撐。對於每一個追夢人來說,都應身懷高遠理想、奮鬥激情,沒有理由在青春歲月就過早地追求穩定和安逸。唯其如此,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有現實安放的堅實空間。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祝 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