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
糧食貿易是保障糧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條件,但是,全球每年的糧食貿易量不足我國一年消費量的三分之二,如果我國大量進口糧食將會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不小的挑戰。李軍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國不可能把糧食安全完全寄托在糧食貿易上,關鍵還是要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滿足國內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
2015年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統籌推進糧食生產、流通、儲備能力建設。目前,我國糧食產能穩定,種植結構優化,糧食庫存充裕、供給充足、市場平穩,進入糧食安全形勢最好、保障能力最強的歷史時期。玉米種植面積下降,優質水稻和小麥種植面積增加。預計今年大豆播種面積將超過1.3億畝,產量突破1700萬噸,提升了國產大豆供給水平,為有效應對國內外複雜環境和風險挑戰增添了底氣。
“糧食生產發展一定要對接市場需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儲備的數量、質量,及其市場需求間的結構性矛盾,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更高層次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李軍說。糧食產業經濟涵蓋由原糧到產品、產區到銷區、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對糧食生產具有反哺激勵和反饋引導作用,對糧食消費具有支撐培育和帶動引領作用,糧食產業經濟越發達,抵禦糧食安全風險的能力就越強。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初步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糧食產業體系,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積極作用。2017年起,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啟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兩年多來結出累累碩果,全國湧現出“吉林大米”“荊楚大地”“廣西香米”“齊魯糧油”“天府菜油”等一大批知名度和美譽度很高的區域品牌。糧食加工企業通過構建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建立優質糧源基地。2018年全國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優質糧源基地達到6700多萬畝。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