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軍博展品看解放軍武器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9-08-01 09:20:54


兩棲艦艇編隊模型。來源:環球時報
  中評社北京8月1日電/《環球時報》報道,今年是建國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軍博)建館60周年。在八一建軍節前夕,記者走進軍博,試圖在種類繁多的展品中,尋找出解放軍裝備發展的時代脈絡。

  建國初期的“萬國造”

  功勛裝備是軍博展品中的一大亮點,也吸引了無數參觀者在這些代表人民軍隊光輝歷史的裝備前合影。繳獲自日本關東軍的人民軍隊最早坦克“功臣號”、東北老航校培育出人民空軍第一批飛行員的日式九九式高級教練機、開國大典飛過天安門的美制P-51D“野馬”戰鬥機、空軍戰鬥英雄王海駕駛過的蘇制米格-15戰鬥機、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稱號的蘇制T-34-85中型坦克、擊沉國民黨“太平”號驅逐艦的蘇制魚雷快艇……

  然而在這些功勛裝備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尷尬的現實:建國初期的解放軍武器來源五花八門,性能也參差不齊,給後勤帶來極大壓力。當時解放軍裝備主要以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日式和美式步兵武器為主。在軍博地下一層的展廳中,記者粗略數了一下,僅日式火炮,就有早在1908年定型的四一式75毫米騎炮、1911年定型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也有相對較新的九五式75毫米野炮、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零四式150毫米榴彈炮。

  由於舊中國國防工業薄弱,重武器主要依靠進口,解放軍從國民黨軍隊手裡繳獲的武器更是種類繁多。除了國民黨在日軍投降時接收的日式裝備外,還有美制M1902式76毫米野炮、M1式155毫米榴彈炮、“斯圖亞克”輕型坦克,甚至還包括中國仿制奧地利的77毫米野炮、瑞士造20毫米高射炮、意大利造20毫米高射炮等。儘管這些武器在解放戰爭中立下卓越功勛,其中部分型號還曾在朝鮮戰場上大顯身手,但它們的服役年限不同、彈藥制式各異,配件來源複雜,隨著裝備時間的推移,這些武器的維護保養壓力越來越大。儘管在朝鮮戰爭前後,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米格-15戰鬥機、圖-2轟炸機、T-34坦克等性能較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客觀上更增添了解放軍裝備的複雜性。

  50年代末實現統一武器制式

  在軍博的歷史裝備展品中,還有一大批“5”字頭的武器,這些武器體現出解放軍裝備從“萬國造”向引進與仿制等方面的努力與成果。

  59式中型坦克,中國引進蘇聯T-54A中型坦克技術生產出的第一款國產坦克,後來衍生出一系列型號,撐起中國裝甲部隊的大半壁江山,軍迷戲稱“五對負重輪”;殲-5戰鬥機,參照蘇聯米格-17噴氣式戰鬥機研製的中國第一種國產高亞音速戰鬥機,在國土防空任務中屢建戰功;運-5運輸機,根據蘇聯提供的安-2輕型運輸機圖紙仿制的中國第一款運輸機,為解放軍空降兵訓練立下汗馬功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