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式中型坦克。(來源:環球時報) |
在軍博二層的“導彈武器裝備”主題展區,就用圖板和實物清晰地展示了中國反艦導彈的艱苦創業過程。1960年,中國從仿制蘇聯反艦導彈起家,開始第一型國產反艦導彈“上游一號”艦艦導彈的研製。隨後又在“上游一號”的基礎上研製“海鷹一號”岸艦導彈。然而直到1975年,真正由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型反艦導彈“海鷹二號”才設計定型,標誌著我國終於有了自己設計製造的飛航導彈。
1979年,中國第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海鷹三號”發射試驗成功。1984年,中國第一型空射反艦導彈“鷹擊六號”設計定型,結束了新中國35年沒有空射導彈的歷史。
1985年,中國自主研製成功的第一型艦艦導彈“鷹擊八號”試驗成功,人稱“中國飛魚”。由此,中國反艦導彈的“鷹擊家族”開始聞名於世界。
傅前哨表示,1984年大閱兵時,受閱機型基本實現國產,既有仿制型,也有自行研製的,但此時戰機的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還比較大。到1999年建國50周年大閱兵,中國航空裝備發展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填補了很多空白,比如出現了轟油-6、殲-8D這樣可以進行空中加受油的機型,出現了作戰半徑相當大的殲轟-7,首次出現了三代機蘇-27,雖然該機型是從俄羅斯引進的。到2009年閱兵時,中國航空工業在跨世紀階段取得飛速發展,空警-2000、空警-200兩款預警機同時受閱,殲-10、殲-11讓中國整體進入三代機時代。2015年大閱兵則真正展示了中國空軍的風采風貌與裝備水平。而空軍裝備的自力更生只是中國各軍兵種裝備發展的一個縮影。
新時代解放軍裝備的騰飛
最讓參觀者興奮的,自然是軍博中那些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解放軍現役裝備,無論是99A主戰坦克、直-10武裝直升機,還是各型戰略導彈的縮比模型,或者是氣勢磅礴的閱兵裝備方陣,總有大批參觀者拍照合影。
作為國防科普的一部分,《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很多先進武器並非單獨參展,而是融合了諸多作戰單元共同對外展出,體現出解放軍在裝備建設上突出體系作戰的特點。其中最具看點的就是成體系展示的之前閱兵中出現的導彈武器:從“紅箭-10”反坦克導彈、“紅旗-9”地空導彈、“海紅旗-9”艦空導彈、“鷹擊-12”反艦導彈、“鷹擊-83”反艦導彈,到“東風-21D”彈道導彈、“長劍-10A”巡航導彈、“東風-26”彈道導彈、“東風-31A”固體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B”分導式多彈頭洲際戰略核導彈,囊括了解放軍現役主力導彈武器。這些導彈模型展品配合93大閱兵時的現場畫面,充分展現出新時代中國導彈裝備的體系化建設成就。
在“導彈武器裝備”展區,還用視頻動畫結合縮比模型的模式系統展示了當今世界戰略導彈的五種打擊模式:井式發射、空基發射、海基發射、車載發射以及採用導彈列車發射。這幾種發射方式中,既有中國現役裝備採用的方式,也有其他軍事大國採用的方式,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相關展品既體現出軍事裝備的全民教育功能,也具有普及世界軍事與科技最新發展成果的科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