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70年40倍,農民增收的中國速度從何而來
http://www.CRNTT.com   2019-08-23 08:53:39


  中評社北京8月23日電/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平均每月收入超過1218元。扣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實際增長40倍,年均實際增長5.5%。

  中國網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文章稱,中國用70年時間實現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0倍,這項壯舉在全世界範圍來看都是罕見的偉大成就。

  收入的穩健增長讓農村居民腰包鼓鼓,有了財力去進行消費和改善生活水平。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12124元。如果扣除物價因素,2018年的人均消費支出比1949年實際增長32.7倍,相當於年均實際增長5.2%。

  收入增長讓農村居民家家戶戶都一應俱全,用上了各類現代化家居用品,生活質量也大為改善。過去農村居民的奮鬥目標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農村青年談婚論嫁的前提是“大三件”和“小三件”。現在的農村生活早已今非昔比,農村居民的消費力越來越強勁,農村市場可以選擇的產品和服務也越來越豐富多彩。

  文章分析,之所以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突出表現,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這是由於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速舉世矚目,如此持續、快速而穩健的收入增長世所罕見。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的“三農”發展牽動人心,而農民的收入增長反映了農村的勃勃生機和農業的繁榮發展。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較高,人均可耕地面積又非常少,一些發達國家懷疑中國能不能養活中國人。但是,建國以來中國在農村振興、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對發達國家的質疑者給以了有力回擊。

  與此同時,中國在農民增速和脫貧致富方面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值得參考。農民增收也使中國的脫貧成就顯著,務實有效的脫貧經驗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對於全世界反貧困事業也貢獻卓著。

  從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時段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是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這同經濟和收入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和城鎮化建設等關係密切。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集體化改革、工農業價格剪刀差、戶籍管制人口流動等,都使農村居民為國富民強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此而做出了巨大犧牲。可以說,農民增收是人口紅利、改革紅利和開放紅利交相叠加的結果,人口流動、取消農業稅、新農村建設等都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

  從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來源看,進城務工對收入增長的貢獻最為突出。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加快,各類城市吸引了大量農村居民,農民的市民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村變革、農業轉型和農民增收。新中國成立70周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就體現在每一個中國人身上所發生的具體變化,而每一個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則是其真實寫照。

  文章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有所縮小,但是彌合城鄉社會不平等仍然任重道遠。

  報告顯示,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69倍,僅比1956年下降了0.64。農村居民的消費增長速度還低於收入增長速度,也說明他們還有不敢消費的許多顧慮。如果城鄉收入差距無法得到實質性縮小,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就會根基不牢,農民身份的“污名化”也難以根除。因此,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不容樂觀,需要高度重視並多措並舉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使城鄉居民都能共享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美好生活。

  在看到農民增收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農村建設還需要加大投入和下大力氣。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向城鎮看齊,但是農村基礎設施還遠遠跟不上,鋪張浪費、交通擁堵和垃圾圍村現象觸目驚心。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大力推動廁所革命和村居整治,就是這方面的典型表現,未來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和拓展。因此,要乘著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大潮,不忘初心地關心、支持和幫助農村、農業和農民,盡早實現全面脫貧致富和全民美好生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