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3日電/新華社發表時評說,修例風波發展至今,折射出的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其中最突出、最迫切、最讓人詬病的是住房問題,已到了痛定思痛、必須解決的時候了。這需要包括特區政府在內的香港各界凝聚共識,集思廣益,勇於打破僵固的發展思路,放下局部和私人利益,積極尋求出路,打開死結。
“有恒產者有恒心”。居者有其屋,方能形成社會的穩定力量。然而,港人的居住水平之低,確實與香港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經濟體的形象極不相稱。在公共設施完備精良、交通快捷方便、樓宇繁華體面的背後,有著大量低收入人群栖身在“鴿子籠”或狹小、不安全的劏房裡。面對逐年上漲、動輒每平方米20餘萬港元的高房價,香港基層市民和青年一代只有“望樓興嘆”,甚至連收入不低的中產市民也叫苦連天。這些人日日辛苦打拼,卻難以分享到香港經濟發展的紅利,實在不合情理,也為社會的動蕩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不斷推高的香港樓價房租桎梏了政府、社會經濟發展的思路,吞噬了產業發展空間,阻礙了新興經濟的發展。香港經濟結構單一化、空心化日趨嚴重,地產經濟獨大,中小企業失去生存空間,久而久之,社會漸失活力,中產向下“淪陷”,青年難覓上升通道,貧富差距加大,階層固化,社會矛盾不斷產生。
對於香港來說,解決住房問題,最直截了當的措施就是加大土地供應量,建造更多的公營房、私人居所。回看歷史,香港一直靠發展新市鎮來滿足居民住房需求。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新市鎮容納了400萬人口。但從上世紀90年代東湧開發後,香港就再也沒有新市鎮的規劃。顯然,香港城市規劃滯後於人口與經濟增長。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導致樓價急跌之後,特區政府過度關注增加供應可能對樓價造成的衝擊,擔憂會影響經濟及政府財政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