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崩潰論”站不住腳
http://www.CRNTT.com   2019-09-24 08:03:38


  中評社北京9月24日電/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裡我想分析一下,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增速為什麼快,為什麼每隔幾年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論調就來一次,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如何?

  “後來者優勢”助推經濟起飛

  從一名研究經濟發展的學者角度來看,經濟增長的表象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加有賴於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升,後者主要依靠兩個機制:一是現有的產業技術不斷創新,每一個勞動者可以生產出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的產品。二是產業升級,新的高附加值產業不斷湧現,可以把資源、資本、勞動從附加值低的產業配置到附加值高的產業。

  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利用現在收入水平低,技術和產業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以引進消化吸收作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來源,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上有可能比發達國家成本更低、風險更小,這在經濟學上稱為“後來者優勢”。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利用這個優勢,就有可能比發達國家發展得更快。

  “後來者優勢”在工業革命以後就存在,不過,改革開放前中國試圖在農業經濟基礎上建立起完整、先進的現代化工業體系,這為中國的國防安全和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也因此放棄了“後來者優勢”來加速經濟增長的可能,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改變戰略,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使利用“後來者優勢”成為可能。

  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既然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發展飛速,而且是唯一沒有發生系統性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為何“中國崩潰論”每隔幾年就來一次?

  1978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後,其他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及拉丁美洲、南亞、非洲的非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也都從政府主導的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當時國際上的主流觀點認為那些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好是政府對市場有過多干預,造成資源錯誤配置和腐敗盛行。因此應該取消各種政府干預,建立像發達國家那樣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這也就是著名的“華盛頓共識”。當時認為必須把這種市場制度以“休克療法”一次落實到位轉型才會成功。

  但中國的改革開放推行的並不是這套理論,中國當時是按照實事求是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原來大型國有企業繼續提供保護補貼;對符合比較優勢的新的勞動密集產業,放開准入,政府還積極因勢利導,形成了計劃體制跟市場體制在經濟當中並存的現象。

  當時的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可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後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經濟並沒有崩潰。而那些按照“華盛頓共識”去踐行休克療法的國家,有些出現經濟崩潰、停滯,危機不斷。它們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轉型時期的經濟增長速度,比60年代、70年代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或是進口替代戰略時期還要慢,危機發生的頻率還高。

  中國在轉型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同樣的問題推行休克療法的國家也都有,且比中國還嚴重。主要原因是它們忽視了政府干預的目的。第一,計劃經濟建立起來資本密集的大規模產業,企業自生能力較弱,取消保護補貼就會造成大量失業,必然導致社會不穩定;第二,一些與國防安全相關的產業不能讓它倒閉,因為沒有這些產業就沒有國防安全。上世紀90年代,我就國有企業保護補貼的問題與國內外許多經濟學家有過爭論,我提出給保護補貼其實不是因為國有,是因為它所在的產業是國家的需要,是國家戰略的需要。這些企業有戰略性政策性負擔,就會有戰略性政策性虧損,有了虧損當然國家該負責,這是給國有補貼的主要原因。私有化以後不能讓這些企業倒閉,倒閉以後就跟烏克蘭一樣,喪失了國防實力。

  中國經濟不能說沒有問題,但能夠取得穩定和快速發展,是因為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經濟穩定且快速增長,資本積累,比較優勢改變,原來違反比較優勢需要保護補貼的資本密集產業變成符合比較優勢,企業有了自生能力,為取消原來對國有企業保護補貼創造必要條件。比如裝備製造業,在上世紀80年代不管是機床還是工程機械,不給保護補貼活不了,可是今天,中國的工程機械不管是私營的三一重工,還是國營的中聯重科、徐工,在國際上均可以跟德國的西門子、美國的卡特彼勒競爭。原來給保護補貼是雪中送炭,現在給保護補貼就變成錦上添花。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多給我保護補貼當然好,但從國家的角度和全社會的角度來看,給保護補貼就會有尋租腐敗,就會有收益分配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然後政府發揮好作用,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經濟下行壓力主要來自外部

  中國經濟目前下行壓力較大,國外很多人認為是中國的體制機製造成的,是回歸到所謂的常態經濟增長。這一點是有爭論的。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一方面要認清中國的增長潛力到底有多大,究竟是否如某些國外學者所言,每個國家發展的潛力就是3%~3.5%之間;另一方面就要回答為什麼從2010年以後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下滑,出現過去不曾有過的樣子。

  要回答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有多大,必須看中國跟發達國家的技術產業平均差距所代表的“後來者優勢”還有多大。一個最好的衡量指標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差距。人均GDP代表平均勞動力生產水平,代表技術的平均水平跟產業附加值的平均水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