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5日電/數字農業是農業發展的高級形態,發展數字農業是《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的重要途徑。當前,以“新業態、新功能、新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數字農業正蓬勃興起,其通過對傳統農業賦能,催生了大量的新業態,進而推動農業經營增收、流通效率提高和產品質量提升,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較為顯著。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龍海波文章表示,當前,中國利用數字化技術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取得積極進展。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達7.3%,與上一年相比增加了0.8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底,共建成運營27.2萬個益農信息社,為9579萬人次提供公益服務,為3.14億人次開展便民服務。用數據決策指揮、管理服務、引導產銷的方式正逐步得到應用、推廣,農業數字化轉型初具成效。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優質農產品和服務需求亦快速增長,農業發展導向隨之由增產轉向提質。未來,中國農業數字化轉型需瞄准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需求,將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作為動力,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向:
第一,數據驅動將成為農業全程標準化體系建設的關鍵所在。未來所有的農業產業單元都將擁有定制化的數據供應系統,無論是建立生產記錄台賬制度,還是實施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都是建立在數據供應定制化和數據模型國產化基礎上的,對此,亟須搭建農業信息資源集成的數字農業平台。
第二,“互聯網+現代農業”將更好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從農資供應到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再到終端銷售各環節,都可以通過智慧供應鏈體系對傳統農業組織架構進行創新,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推動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第三,商業模式創新將成為數字農業生態圈建設的重要支撐。商業合作從傳統的一對一合作、供應商模式轉化為包括消費者、運營商和農民在內的生態夥伴集群,彼此共建數字農業生態圈,讓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與農業供給實現精准且高效的對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