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電/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為我們凝神聚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給出了抓手。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鐘宏武文章表示,當前,中國脫貧攻堅戰進入到決勝的關鍵階段,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全社會都要積極參與,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僅要致力於消除當前的貧困現象,而且要重視構建長效脫貧的有效機制。
文章分析,應該看到,在全社會參與脫貧攻堅的熱潮中,企業已經成為一支重要力量。特別是生活服務業企業,其覆蓋領域寬、範圍廣,業務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在脫貧攻堅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隨著數字經濟迅猛發展,服務業的數字化快速推進,眾多生活服務業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的方式和路徑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服務業數字經濟平台企業,以其便捷、不受地域限制、覆蓋面廣的獨特功能和優勢,為精准扶貧“賦能”,其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獨特作用日益凸顯。
“賦能”這一概念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學領域,意思是賦予某種能力和能量。通俗地講,就是個人或者機構沒有能力做某件事情,但通過對其賦予相應的力量,個人或者機構就具備了做某件事情的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通過引用這一概念來描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出現的這種現象。比如,生活服務業在扶貧實踐中,以服務業數字經濟平台為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賦能”,就是當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新現象,也為長效脫貧注入了新動力。
一是拓展創業就業新渠道。有穩定的工作或者通過政策扶持實現自主創業,無疑是貧困戶脫貧致富較為快捷、直接的方式。服務業數字經濟平台企業具有很強的帶動就業的功能和優勢,不僅能帶動商戶的數字化,也能帶動商戶上下游全產業鏈的數字化,推動生活服務業形成新的社會分工體系、新的就業形態。以餐飲業為例,隨著“互聯網+餐飲”的蓬勃發展,相關平台企業帶動了上下游商家業務量迅猛增長,大大增加了線上線下的用工需求,創造了新的職業、新的就業崗位,進而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課題組發布的《生活服務平台就業生態體系與美團點評就業機會測算報告》顯示,美團點評平台共帶動就業機會1960萬個,其中線上勞務交易型(騎手)就業機會270萬個,線上服務產品交易型就業機會1277萬個,商戶展示關聯就業機會407.4萬個,企業自身就業機會5.86萬個。這一結果表明,生活服務業平台企業本身具備較強的就業帶動能力,是勞動力獲取收入機會的重要載體。相關平台企業的這一特征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表現得較為明顯。2018年,美團的270萬名騎手中有75%來自農村,覆蓋了全國781個貧困縣,覆蓋率高達94%,帶動了貧困縣67萬人就業。
二是打通了農產品消費新鏈條。消費扶貧是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產品與服務,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一種扶貧方式,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平台企業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加快流通服務網點建設,打通供應鏈條,拓展銷售途徑,大大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尤其是區域性特色農產品流通和銷售渠道,使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通過勞動生產,有尊嚴地穩定致富,實現長效脫貧。在實踐中,一些平台企業除了能夠直接為貧困地區的產品提供銷售渠道,還能引入數量龐大的合作商戶,從供應鏈下游挖掘新的需求潛力,帶動上游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的供給,達到長效扶貧的效果。
三是形成了綠色發展新路徑。目前,較大部分的貧困群眾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都處於山區、林區和石漠化地區,這些地區中的相當一部分是重要生態功能區或者生態脆弱區域。一方面,貧困群眾提高收入的願望較為迫切,另一方面,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同樣較為迫切。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是個十分重要的現實問題。對此,平台企業能夠以其網絡廣泛的覆蓋性、連通性,以其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優勢,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發揮應有的作用,推動貧困地區發展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產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開發生態旅遊則搞生態旅遊。
文章最後說,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服務業數字經濟平台企業能夠從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禀賦、自身脫貧需求等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培養貧困群眾的發展意願、激發其發展內生動力、提升其脫貧致富能力,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和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長遠來看,在我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後,構建長效脫貧的有效機制,亦需要積極發揮數字經濟以及相關平台企業的作用,把有致富需求的地區和群眾納入現代服務業的產業鏈條之中,不斷拓展脫貧攻堅新思路、創新精准脫貧模式,為長效脫貧注入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