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糧食生產能否保持後勁?
http://www.CRNTT.com   2019-11-20 08:19:34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又是一個豐收年!

  中國經濟“三季報”數據顯示,全國夏糧和早稻同比增產60.6萬噸。當前秋糧收獲接近尾聲,全國糧食豐收已成定局,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萬億斤以上,延續連年豐收的好形勢。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對於保供給、穩物價、惠民生、增信心發揮著重要基礎支撐作用,為我們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主動。

  今年糧食總產“含金量”更高

  最新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1月14日,北方收獲基本結束,南方雙季晚稻已收獲完成84.4%,今年全國糧食總產將連續第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同樣是1.3萬億斤,今年的‘含金量’不一樣。”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分析:

  ——結構更優。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把少的、好的調上來,讓多的、非優勢的減下去。去年全國調減非優勢區水稻800多萬畝、玉米400多萬畝,今年繼續調減;大豆、薯類、優質飼草等短缺品種補位,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000萬畝。田野上的加減法,換來產業布局的一手好牌,無效供給少了,有效供給更多了。

  ——生產更綠。今年,我國繼續實施耕地輪作休耕試點3000萬畝,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小麥播種藥劑拌種、種子包衣等節藥技術推廣比例87%,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超過70%。節水、節肥、節藥等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推廣,農業的生態底色越發鮮明。

  田野裡的農民感受最直接。“看這秆青籽黃,熟相好!”安徽潁上縣魯口鎮種糧大戶李士雨,站在節水抗旱稻田邊感嘆,這稻子產量不減,米質更好,還可節省50%以上的灌溉水,真是不錯。

  ——質量更高。儘管今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略減,但得益於單產水平的恢復性增長,夏糧總產量同比增長2.1%。市場導向提質量,全國優質專用小麥比例達到3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認證綠色食品產品11998個、有機產品3197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255個,“三品”總數超過4萬個。今年以來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可以說,我國正處在歷史上糧食安全形勢最好的時期。”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表示。

  “總體上看,我國糧食供給能力有保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分析,看總量,糧食總產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標誌著綜合生產能力站上一個新台階。看人均,目前我國糧食人均占有量超過940斤,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看自給率,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

  糧食連年豐收,又站上1.3萬億斤台階,是否可以高枕無憂?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從中長期看,我國的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

  從需求端看,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趨勢。《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指出,人口對糧食供給的壓力持續存在。農業農村部預計,未來10年,工業飼料產量及消費量將持續增加。不僅是總量問題,隨著消費不斷升級,人們更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安全,對糧食的結構性需求更加多元、多樣。

  從供給側看,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業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但在持續高產背後,一些地方出現了地下水超采、黑土層變薄等問題。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誰來種地”問題凸顯,這對提升糧食供給體系帶來新挑戰。

  難題怎麼破解?新時期,糧食生產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實現“舊動能”向“新動能”的轉換。

  ——把握好量與質的關係,讓中國飯碗不缺糧、裝好糧。穩住耕地,確保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廣休耕輪作,將耕地質量提升1—2個等級。科技增糧,提升單產,新品種不斷迭代,良種、良法、良機配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推進經營體系改革,221萬多家合作社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的農戶,超過40%的耕地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更多標準化技術落戶田間。“糧食生產內涵式發展道路越走越寬,有效供給能力不斷增強。”葉興慶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