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8日電/近日,互聯網籌款平台“水滴籌”在超過40座城市派駐地推人員進入醫院地毯式“掃樓”,引導患者發起籌款。隱瞞求助者財產、隨意填寫金額、模板化撰寫求助故事、末位淘汰等種種亂象引發了社會關注。對此,水滴籌連發兩條聲明,承認線下人員違反服務規範,已全面暫停線下服務。
近年來,互聯網籌款平台的出現,為廣大因病返貧的患者獲得慈善籌款提供了便利渠道。與傳統方式相比,互聯網籌款平台具有及時、方便、免費等特點,也為公益慈善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成本。但不可否認,個別互聯網籌款平台確實存在不規範的地方。從“羅一笑事件”到最近的“水滴籌地推事件”,互聯網籌款平台不斷引發公眾質疑。如何合法合規募集愛心善款,成為互聯網籌款平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首先,亟待明確互聯網籌款平台的法律定位。平台是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慈善組織,還是屬於純粹的信息中介?按照《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是以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依法向民政部門登記,主要採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實踐中,一些互聯網籌款平台採取的是公司制形式,目前無法滿足這些要求。但如果只是信息中介的話,《慈善法》規定捐贈人可以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也就是說,捐贈人的捐款不應該經過平台,否則就可能會發生“資金池”甚至挪用現象。
其次,互聯網籌款平台作為信息發布方,依法負有審核義務,應確保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平台要對求助人的個人情況、財產信息、目標金額、款項使用等內容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通過篩選確定求助人是否屬於真正需要幫助的對象。為了做到既快又准的審核,除了加強與政府部門合作之外,平台還需要利用大數據、實地調查等方式對籌款人的真實情況予以核實,防止淪為詐捐、騙捐的工具。
目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求助人或者平台發布不實信息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往往是以當事人撤銷申請、退還善款而告終。按照民政部等四部門制定的《公開募捐平台服務管理辦法》,在發布公開募捐信息、開展公開募捐活動過程中,電信主管部門依法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提供的平台服務實施監督管理,建立信息溝通共享機制、信用信息披露機制和違法違規行為協查機制,強化協同監管。
再次,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籌款成本,提高平台透明度和效率,是網絡籌款平台發展無法回避的內容。從此次“水滴籌事件”來看,這些花銷是來自平台的自有資金,還是從善款中拿提成、甚至占用善款,公眾難免有疑問。可見,為了避免捐款被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有必要對捐款去向與款項使用情況建立公開機制。
開展慈善活動應遵循合法、自願、誠信、非營利的原則。實踐中,互聯網籌款平台大多堅持零費用原則,但當下互聯網時代屬於流量經濟,即使互聯網籌款這塊業務不盈利甚至虧本,也可能為平台帶來巨大流量,產生商業價值。不排除有的平台通過互聯網籌款在為網絡互助、商業保險宣傳引流,利用流量反哺保險、互助等業務。因此,要警惕平台只是“借慈善之名,行商業之實”,必要的時候可考慮要求平台公開相關營收數據。
最後,應加強對互聯網籌款平台及其從事慈善活動的綜合治理。僅僅依靠公眾舉報監督、事後懲罰顯然不夠,如何完善平台治理、強化行業自律、納入政府監管尤為重要。就平台而言,互聯網公益不能是“法外之地”,要在法律框架內依法從事慈善活動,不能將公益籌款異化為謀取私利。就行業而言,互聯網籌款平台應加強行業自律,積極與公募慈善組織對接,搭建統一的信息公示系統,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監管部門需要對互聯網籌款平台的市場准入、業務範圍、宣傳推廣、操作規範、退出機制等進一步細化,促進互聯網籌款平台和整個行業規範有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慈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