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決定的。 |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系統安排,闡明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堅持和鞏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本內容,提出了不斷完善和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彰顯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
一、牢牢把握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總體要求
經濟日報發表中央改革辦常務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穆虹文章表示,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決定的。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最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包括綠色在內的新發展理念,提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和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的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這些重要部署和要求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把握,體現了生態文明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全面貫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明確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總體要求。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重要的發展理念,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取向。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要正確處理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堅持綠色發展。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中國的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從技術、經濟、法治、教育等方面綜合施策,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推動實現綠色轉型,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防止生態破壞。
加快污染防治。圍繞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和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明確環境治理中各主體的責任義務,政府履行主導職責,企業承擔主體責任,社會組織和公眾發揮參與和監督作用。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長遠大計。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對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
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完整性及其內在規律,按照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思路,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堅持和鞏固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的重大制度成果
文章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相繼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制定了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修訂環境保護法,從總體目標、主要原則、重點任務、制度保障等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系統部署。
中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已經建立起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體制中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後果嚴懲等基礎性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重大基礎性改革邁出重要步伐。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日益加強,制定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辦法,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開展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國家公園體制等試點,推動劃定並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建立起覆蓋全國的主體功能區制度。
環境治理體系改革縱深推進。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建立,如利劍出鞘,一改以往環保督察“稻草人”形象。對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實行垂直管理,全面實行河長制、湖長制及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排污許可、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環境治理措施加快推進,開展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試點,增強流域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合力,實現流域環境保護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防治、統一監測、統一執法。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不斷強化。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持續推進,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試點。環境保護稅、綠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等環保經濟政策制定和實施。
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實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推行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
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獲重大突破。組建自然資源部,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和行政執法職責。先後修訂了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稅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制定出台核安全法等法律,法律制度不斷完善、更加嚴密。
這一系列制度建設,涵蓋了生態文明從源頭、過程到後果的全過程,包括環境治理、空間管制、資源節約等多個方面,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和操作性,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些制度成果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需要繼續堅持、不斷鞏固、持續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