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一條管道的國際政治經濟學 作者:馬俊平(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博士生
2018年以來,一條名為“北溪2號”(Nord Stream 2)的天然氣管道項目,持續攪動著歐洲能源市場格局。為了阻止這一項目的建設,特朗普政府不惜對其歐洲盟友揮舞經濟制裁的大棒,從而使一個正常的市場行為演變為美、俄、歐三方的戰略搏殺。在這一過程中,當事各方既有經濟利益的考慮,又有地緣政治的角逐,圍繞一條輸氣管道演繹了一場生動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活劇。窺一斑可知全豹。對“北溪2號”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可以對美、俄、歐之間能源爭奪與戰略博弈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
一、“北溪2號”概況
“北溪2號”是鋪設於波羅的海海底並連接俄羅斯西部港口和德國北部的一條天然氣管道項目,由俄國天然氣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和來自歐洲的五家油氣公司聯合建設,它們是德國尤尼珀公司(Uniper)、德國巴斯夫集團下屬的溫特斯哈爾公司(Wintershall)、荷蘭皇家殼牌集團(shell)、法國昂吉集團(Engie)和奧地利國家石油天然氣集團(OMV Group)。項目預計耗資95億歐元,其中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牽頭實施並承擔50%的建設費用,另外50%的資金來自五家歐洲石油公司,各提供10%的資金。
該管道項目之所以被稱為“北溪2號”,是因為早在2011年,俄羅斯和德國等歐洲國家就已建設過一條名為“北溪”的天然氣管道並已成功供氣,現在稱為“北溪1號”(Nord Stream 1)。“北溪1號”項目供氣能力為每年550億立方米,難以充分滿足俄歐雙方的需求。為彌補這一不足,從2017年起,俄羅斯同德國等歐洲國家達成協議,籌建“北溪2號”項目。項目長度1225公里,路線除東部起點外同“北溪1號”基本相同,計畫2019年年底建成。建成後,俄羅斯通過波羅的海管道直通歐洲的輸氣能力將實現翻番,達到每年1100億立方米,能夠滿足歐盟約四分之一的天然氣進口量。
項目啟動後,工程建設在支持和反對兩種力量博弈中持續推進。俄羅斯、德國、瑞典和挪威管轄海域內的工程進展比較順利,截至2019年9月已經完成總長度81%的建設,技術上可以實現年底竣工的目標。目前的主要障礙是,“北溪2號”管線需要經過丹麥在波羅的海的專屬經濟區,而直至目前丹麥政府尚未批准這一方案。再加上美國的阻撓與反對,工程能否按期完工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二、俄羅斯全力推進
俄羅斯是“北溪2號”的主要出資方,更是該項目的積極推動者。俄方反復強調,該項目是一個純商業項目,具有良好的商業價值,對俄歐雙方及所有參建企業都是理想的選擇。針對美國對“北溪2號”的阻撓,俄羅斯明確斥之為不公平競爭行為,是企圖利用地緣政治工具“逼迫歐洲人購買昂貴的美國天然氣”。在同默克爾等歐洲領導人會晤時,普京總統多次表明支持工程建設的決心。
對俄羅斯而言,能源產業是其國民經濟的支柱,能源出口更是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俄羅斯60%以上的國家收入來自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僅就天然氣來說,俄羅斯是世界上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探明儲量高達48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一還多,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時,俄羅斯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氣出口國,輸氣管道遍佈歐亞兩大洲。其中,歐洲一直是俄最重要的能源市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一大半輸往歐洲。在近年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俄羅斯對能源出口的依賴日趨加深。因此,對歐天然氣出口對俄羅斯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不僅如此,相較於通往西歐的其它天然氣管線,“北溪2號”對俄羅斯還具有特殊意義。由於地理原因,俄羅斯通往西歐的天然氣管道大多數要經過烏克蘭、波蘭和波羅的海諸國等中東歐國家,其中對歐出口天然氣的60%左右要通過烏克蘭的輸氣管網。可以說,烏克蘭是俄羅斯向西歐輸氣中繞不開的一道坎。然而,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俄烏兩國卻嚴重對立。特別是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後,兩國關係極度惡化,幾乎到了兵戎相見的程度。波蘭、波羅的海諸國同俄羅斯關係也同樣不睦,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和對立。因此,俄歐天然氣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烏克蘭等中東歐國家,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段時間以來,俄羅斯一直在尋求通向西歐的新通道。2012年,俄羅斯曾和保加利亞達成協議,建設經黑海海底和保加利亞的“南流”(South Stream)天然氣管道,但最終在美國的壓力下於2014年被迫放棄。在此背景下,建設經由波羅的海直通西歐的“北溪2號”項目,對俄羅斯就顯得特別關鍵。
三、美國極力阻撓
美國是“北溪2號”最主要的反對者。從“北溪2號”達成協議開始,美國就不斷對德國等歐洲國家施壓,要求它們退出該項目。特朗普宣稱,“北溪2號”將讓德國成為俄羅斯的“俘虜”,是歐洲國家向俄羅斯輸送“天然氣管道美元”。如果繼續推進,美國將對所有參與該項目的歐洲企業實施單方面制裁。2018年4月,在對歐洲發起鋼、鋁貿易戰之際,特朗普就曾以避免貿易戰並與歐盟開展新貿易協定談判為誘餌,要求德國放棄對“北溪2號”的支持。此外,特朗普還把“北溪2號”同北約防務費用分攤問題聯繫起來,指責德國花費數十億美元購買俄羅斯能源,卻沒有履行提高北約防務費用的義務。在“北溪2號”項目建設繼續推進的情況下,2019年5月,美國能源部長佩里宣佈,美國參眾兩院將相繼通過制裁“北溪2號”的法案,對參與該項目的歐洲國家和俄羅斯進行制裁。
美國之所以強烈反對這一項目,主要有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原因。從經濟上講,對於歐洲天然氣市場,美俄之間存在競爭關係。新世紀以來,“葉岩氣革命”使美國由能源進口國轉變成為能源出口國,其液化天然氣的產量和出口量都在不斷攀升。因此,對於歐洲這一天然氣進口大戶及其購買美國天然氣的潛在前景,美國自然十分關注。故此,通過政治手段限制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擴大美國天然氣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就成了美國反對“北溪2號”的主要經濟動機。
從政治上看,冷戰結束後,壓縮俄羅斯戰略空間、防止俄羅斯帝國復興一直是美國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後,美國聯合其盟國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制裁並持續至今。在美國看來,德國等歐洲盟國參與 “北溪2號”項目,不但經濟上是通過能源合作給俄羅斯“送錢”,政治上更是對大西洋聯盟和共同制裁俄羅斯行動的“背叛”。因此,如果能迫使歐洲國家取消“北溪2號”項目,則在地緣戰略上就可以防止歐洲特別是德國與俄羅斯緩和關係,維護大西洋同盟的團結和對俄制裁的效力,同時還能大大削弱俄羅斯能源武器的效用。
四、德國面臨兩難選擇
在“北溪2號”建設過程中,德國的態度是項目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德國既是輸氣管線的兩個端點之一,又是項目的主要受益方;既是歐盟的核心,又是美國領導的大西洋聯盟體系的關鍵成員。相對於遠離工程一線的法國、荷蘭、奧地利等國,德國的態度十分重要。因此,德國是美俄雙方極力爭取的對象,也是矛盾的焦點。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是否繼續支持“北溪2號”建設的問題上,德國面臨著兩難選擇。
一方面,從經濟上看,“北溪2號”對德國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德國對俄天然氣存在剛性需求。德國是天然氣消費大國,更是進口大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達92%。其進口主要來自俄羅斯、挪威與荷蘭,其中俄羅斯氣源占其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因此,保持俄羅斯天然氣供給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對德國非常重要。其次,俄羅斯天然氣很難被它國替代。目前,歐洲的北海天然氣產量在下降,挪威和荷蘭產量有限。儘管美國是當今世界液化天然氣的主要生產國,且有意開發歐洲市場,但由於美歐之間高昂的運輸成本,美國液化天然氣運到歐洲將比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價格高出20%至30%,顯然缺乏市場競爭力。再次,該項目可以避免過境國的干擾。“北溪2號”經波羅的海海底直通德國,與極易受到國際形勢變化影響的中東歐輸氣管線相比,具有安全穩定的優勢。這對德國獲得持續、穩定氣源具有重要意義。最後,該項目能夠強化德國在歐洲的天然氣樞紐地位。“北溪2號”管道不僅能夠保證德國獲得穩定可靠的天然氣供應,還將通過德國管網實現對法國、奧地利等國供氣。因此,該項目的成功運營將使德國成為歐洲重要的天然氣樞紐,並在一定程度上掌控歐洲天然氣管網的閥門鑰匙。
另一方面,德國也面臨著反對方的巨大壓力。拋開烏克蘭、波蘭等國的反對不談,僅僅是美國的態度,就足以讓德國不得不慎重行事。美國基於經濟和地緣戰略兩方面的原因激烈反對“北溪2號”建設,為此不惜威脅對參與項目建設的歐洲公司實施經濟制裁。同時,特朗普政府還把“北溪2號”同共同防務費用分攤、汽車關稅等問題聯繫起來,對德國全面施壓。在經濟上,德國經濟具有很強的外向性,高度依賴出口。如果與美國硬碰硬,德國的汽車等支柱產業可能會遭受重創。在政治和安全領域,自戰後起,美國就是德國和歐洲的安全保護人,它領導的大西洋聯盟是德國政治和軍事安全的基石。作為北約的重要成員,德國也不能不顧忌西方的團結和美國的外交壓力。
五、兩大邏輯的對決
德國在“北溪2號”上面臨的兩難選擇,顯示了經濟和政治兩種邏輯之間的衝突。而這正是國際政治經濟學(IPE)的關注領域。國際政治經濟學致力於研究“國際關係中追求財富和追求權力之間的動態互動關係”①。IPE領域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學者羅伯特·吉爾平指出,“經濟和政治的互動作用是國際政治變革進程的一個基本特徵。”一方面,力圖在經濟上獲益的願望是國家尋求變革國際體系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權力分配本身最終取決於經濟基礎。結果,“為獲得權力而進行的鬥爭與力圖在經濟上獲益的願望最終會糾纏在一起”。②而按照IPE領域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英國著名學者蘇珊·斯特蘭奇的觀點,“國家與市場”是國際間兩種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在國際社會的各種權力結構中,某些國家能夠塑造甚至改變市場活動的方式,但市場又同時對所有進入其中的行為體施加限制或提供機會。③
藉助這些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可以發現“北溪2號”爭端背後存在著兩種相互對立的邏輯:市場邏輯和權力政治邏輯。市場邏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排斥政治干預;權力政治邏輯則追求權力最大化,熱衷於相對收益,為此不惜干預正常的經濟活動。對比二者可以發現,市場邏輯能使經貿活動的參與者共同獲益,實現“共贏”,具有合作、和平的特徵;而權力政治邏輯則注重權力爭奪和“零和”博弈,你之所得即我之所失,因而具有對抗、衝突的屬性。
在“北溪2號”問題上,兩種邏輯在不同程度上支配著美、俄、德三方的行動。對俄羅斯而言,推動“北溪2號”建設既符合市場邏輯的要求,又符合權力政治邏輯的需要。對美國來說,阻止這一項目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俄歐能源合作雖然也具有權力政治的考慮,但主導方面是和平、共贏的市場行為;而美國強行干涉俄歐能源合作的做法,不論其動機是爭奪市場還是遏制俄羅斯,都是權力政治邏輯主導下的霸淩行為。
對美、俄而言,兩大邏輯指向一致;而對德國而言,二者之間卻具有尖銳衝突:按照市場邏輯,德國應該同俄羅斯一道推進“北溪2號”建設;而按照權力政治邏輯,德國則應該放棄該項目,同美國一道鞏固大西洋聯盟並制裁俄羅斯。在兩種邏輯之間,德國必須做出選擇。而在重大選擇面前,國家的歷史經驗從來不會缺席。對德國而言,歷史的教訓可謂刻骨銘心:每當德國按照權力政治邏輯以對抗性的方式追求強權時,便很快大難臨頭,如兩次世界大戰;而當其按照市場邏輯以和平方式追求自身利益時,它就成為歷史的幸運兒,如二戰後參加並領導歐洲一體化。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合作與共贏仍然是絕大多數國家和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這一歷史大趨勢不是抱著冷戰思維不放、熱衷於權力政治邏輯的個別國家所能改變的。在“北溪2號”問題上,一系列跡象表明,德國已決心抵制權力政治的壓力並做出明智的選擇。當前,“北溪2號”在俄羅斯和德國的共同推動下,正在克服各種困難持續推進。項目負責方表示,即使丹麥最終拒絕管道通過其管轄水域,改線問題也並不複雜。面對美國的政治施壓和制裁威脅,德國外長海科·馬斯明確表示,歐洲的能源政策將由“歐洲國家而非美國決定”。默克爾總理也向特朗普直言,脫離鐵幕的德國現在可以獨立地做出自己的決定,自由的德國享有政策自主。從當前的事態發展看,在國際政治經濟學兩大邏輯的對決中,市場邏輯顯然已經佔據上風。
註釋:
①Robert Gilpin: U.S. 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5, p.43.
②羅伯特·吉爾平著,武軍等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頁。
③參見:蘇珊·斯特蘭奇著,楊宇光等譯:《國際政治經濟學導論——國家與市場》,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簡介:馬俊平,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博士生,曾在《現代國際關係》、《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解放軍報》、《學習時報》、《中國評論》等報刊上發表專業論文20餘篇。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月號,總第265期) |